这几天我反复读了《浙江为何能成为中国的超一流省份?》一文。文章中说:改革开放就是为了实现中国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构建了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其核心与根本是人民幸福,而国家富强则是人民幸福的保障。改革的本质不是一场浮华的高高在上的意识形态运动,而是以千百万民众为主体的朴素的脱贫致富的伟大长征。改革开放的终极目标与结果:人民尤其是千百万底层民众,成为了改革的主体和作为改革成果的财富的主人。
我们在浙江看到的最为激动人心的情景是,被一场伟大的改革所解放的不仅是这片大地上的人们的手脚,更重要的是解放了他们的视野,他们的精神,以及他们自由的灵魂。全民参与的广泛性决定了改革力量的主导者不再是少数背景特殊的上层人物。社会民众参与改革并获取财富的机会相对均等,财富的累积亦相对均富,并更容易渗透到全社会的每一个个体。千百万白手起家的成功者赢得了应有的尊重,仇富心态难以成为普遍的主流意识,因财富裂变可能产生的社会结构性压力消融于无形。
既往40年浙江所发生的事实是不追求疾风暴雨式的改革演进,秉持十分注重均衡社会各阶层利益的妥协与平和的姿态,面对财富的生产及分配等改革的核心命题。以机会均等的市场经济为基石,以有序、公平的政府助推力量为调节,浙江展现了温和派改革的成功实践。在这一理念的主导之下,使得最大多数的社会群体普遍成为了改革的受益者,并努力减缓了改革裂变所可能带来的惶恐与震荡,从而实现最广泛意义上的身心和谐。 财富是怎样产生的以及财富的流向是否具有良性的制度安排,进而惠及最广大人群。在努力让百姓致富并将财富二次分配的天平向弱小群体倾斜的同时,由于得到了执政者的鼓励,浙江民众开始舒展传达自我主张的空间,民主新芽稚嫩而鲜活。从经济、社会、政治的多维层面,越来越多的浙江人汇聚到了政通气顺、荣辱相依的同一面改革旗帜之下。
可以确信,中国改革不欢迎颠覆性对抗,根本目的是在温和变革中推进和谐进步。它肯定不应该仅仅是一场少数人的盛宴,而需酿造最大多数人得以分享的幸福。惟此,改革方能显现出其永久迷人的魅力。
主要且一开始就深度触及中国改革最本质的所有制核心问题,因此浙江市场经济的发展最为彻底、最为成功,也最为艰难。永远高扬的市场经济之魂。
我从这篇文章看到:
一、浙江的发展是立足本地特点,依托民众力量,依靠来自底层的星火燎原般的内生性力量,顺乎自然规律,政府以宽容和默许的姿态放手,以达到政府一毛不拔,事业兴旺发达的局面。(在改革中解放的不仅是这片大地上的人们的手脚,更重要的是解放了他们的视野,他们的精神,以及他们自由的灵魂。)
二、中国改革不欢迎颠覆性对抗。浙江注重社会民众参与改革并获取财富的机会相对均等的同时,将财富二次分配的天平向弱小群体倾斜。(从社会和政治的多维层面到了政通气顺、荣辱相依的共同富裕的目的)
三、通常用来形容浙江的一句话是“七山一水二分田”(这句话与我们南召的地貌特征何其相像);再看浙江的各类矿产资源,几乎没有或完全没有(在这一点上我们南召可是得天独厚的)。
通过对这篇报道的反复阅读我深刻体会到了刘书记为南召发展呕心沥血和他进一步解放民众思想提高基层干部思想水平的良苦用心,同时也使我的思想得到的一次洗礼。下面说说我自己的一点不成熟的想法。
要想让家乡的经济长出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政府的主要任务不是把已经是参天大树的成功经验,用巨大的代价移植到家乡来,而是给彻底解放家乡人的思想,放手让民众为家庭和家园摆脱贫困“各显神通、八仙过海”也就是给他们提供合适的温度和湿度,让民间资本在家乡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政府要把这种从家乡这片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幼苗、嫩芽适度的保护起来,让他们茁壮成长,直至长成参天大树。比如家乡满山遍野的中草药,以山茱萸(俗称枣皮)为例,二十年前家乡的山茱萸就响彻大半个中国,可是由于市场监管不力,致使造假现象泛滥,坑了别人也害了自己,多年以来家乡盛产的这一广泛使用的中药现在已无人问津,土特产花生、手工编织的地毯和家乡的武士特酿酒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如何让这些带着浓厚家乡特点的产品成为走向全国的品牌是我们这些执政者该深思的问题。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如今家乡出现的一些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家乡辛夷、土鸡、土鸡蛋、艾草……这些很普通,很不起眼,但它分明是顺乎自然规律的产物。在市场力量的推手之下,聚沙成塔、滴水成河,蕴涵着、迸发着势不可挡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再有家乡有着丰富的资源,对于森林资源、矿产资源这些不可再生或再生周期长的能源,要合理开发,让这些有利因素最大限度的造福家乡人们;对于旅游和水利资源,我们大力的开发利用,让这些永不枯竭的资源成为福荫子孙的产业。
还有对于那些我们无法想像到的任何合法的产业,都要予以宽容和合理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