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民主?用专业的语言来说,“当一个国家举行自由、公正的选举,并且民选代表以民意主导决策时,即为民主。”那么民主究竟是不是好东西,很难有准确的界定。它可以创造辉煌,也可以走入深渊。民主这个概念描绘的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理想,而“多元政体”这个概念,既摆脱了理想主义的重负,也避开了阴谋论,准确的概括了现实中的竞争性选举政体。
那么什么又是所谓的“多元政体”?其实“多元政体”就是代议民主制,也就是西方民主制。通俗点来说就是打了折扣的民主,更接近于现实世界的民主。它既不是“多数统治”,也不是“少数统治”,而是“少数们的统治”。代议民主制下很多政策都是“少数”在起主导作用,但政策多种多样,“少数”也是多种多样,甚至可能非常不同。例如教师工会可能对教育政策的影响远大于普通民众;环保组织对环境政策的影响力远大于普通民众;农民可能成为农业政策的关键少数等等。由此可见,代议民主制往往带着相当的精英主义色彩,专业的人决定专业的政策。
“多元政体”的表现形式具体包括四个方面:政治自由、选举的公正性、选举程序、民选代表决策时不能违背民意。在政治自由中又细化为自由的结社或加入社团、表达信息自由以及拥有多元的信息渠道;在选举的公正性中则要求公民享有自由的投票权、拥有竞选公职的权利以及政治领导人有争取支持和选票的权利;选举程序应该是公正自由的;最后一点则要求选票或者其他民意表达能够左右政府决策。“多元政体”概括成现实运行中的民主,定义就是给民主打了折扣——“相对自由公正的选举,以及民选代表相当程度上以民意主导决策”。
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形成“多元政体”?罗伯特达尔分为三大条件进行阐述,分别是经济条件、观念条件及其他条件。
经济条件的富裕可以推动民主的进程,这点毋庸多加赘述,倘若饭吃不饱、衣物穿不暖,还多加追求什么民主?当然也有贫穷走向民主的情况,也有富裕却不能走向民主的情况。经济富裕并不是唯一主导的因素,只能说是助推剂。此外,经济模式需要科学分配,民间的财富相对政府较多,如果出现国富民穷的情况,反而并不能使发达的经济转化为多元政体的动力。最好的例证就是国富民穷的石油国家,政府的管制、镇压和收买的能力很强,从而弱化和瓦解了民众对政府的挑战能力。经济模式的科学分配还在于收入趋于平等,贫富差距悬殊及过于平等,都不利于民主。贫富差距悬殊,在金字塔顶端的经济精英与社会底层矛盾激化,牺牲的只能是民主;而收入的完全平等,则会使得民众努力奋斗的劲头灭失,此刻什么样的政体也不复重要。当一个国家越富有、民间财富相对政府较多、贫富差距相对较小时,就越容易推动多元政体的出现和存活,反之则越难维系。
政体是行动的结果,而行动很大程度上受观念的支配。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一个人能够接触到的思想资源,这些资源的价值如何,以及这些思想资源和个人经历相互印证的程度,将决定观念的取向。促进多元政体出现和发展有五种观念,当民众对于民主越加认可、权力结构的实践越加平等、民众对于政府的效能评估越加积极、民众对于他人更加信任、更加善于合作时,此刻的政治观念则使得多元政体的生命力更加强劲。
多元政体的形成与发展还借助于诸多其他条件。例如历史路径,细嚼慢咽式的演进式发展更有利于多元政体的形成;例如社会的裂痕,当社会更具包容性之时,人口同质化越高,那么越有利于孕育多元政体的萌芽;又如国际环境,当自由国家在国际环境中处于主导地位,势必带动其他国家走向民主之路。
达尔认为,一个国家经济水平高、经济资源向民间分散、贫富差距小、人民认可多元政体的合法性并相互信任、采取演进式的民主化道路、人口相对同质、自由国家主导国际格局,如此多元政体就会蓬勃发展。刘瑜老师给出一个贴切的比喻:民主的动力,像一条有七个支流的大河,七个支流的水流充沛,大河自然汹涌澎湃、奔流入海,假如其中一支或几支水流不足,整条大河也不一定断流。
《小王子》中有这么一句话:“你要造一艘船,先不要雇人去收集木头,而是要先去激发起人们对海洋的渴望。”在社会中的“多元政体”并不是那艘船、更不是那些木头,而是那人人皆渴望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