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旧文了,大概是大一的时候写的吧,那时候还是校报的一员,时不时地会看看新闻,写写评论,出出专题。那时候也还不懂新闻评论怎么写,只是照着形式,凭着感觉就下笔了,思想情感与遣词造句也比较生涩。
当时我是在怎样的状态,怀着怎样的心情写完这篇文章的我已想不起来了。看到标题出现了两个“应该”,我还以为自己粗心写多了呢,但仔细看看,读读,应该是有意写多的。“相信你应该'应该'相信的”,第二个“应该”重读,在这个被媒体构建出来的伪真实的社会里,什么是应该相信的?众人的群言,还是你自己用心与行动感受到的东西?
相信你应该“应该”相信的
”5月5日下午,广东省人民医院口腔科主任医师陈仲伟被25年前曾治疗过的病人持刀砍成重伤,一直在抢救。但很不幸,他还是走了,享年60岁。7日晚 7 点,广州英雄广场,数千人前往送别陈仲伟主任,白色的蜡烛,摆满英雄广场。医护朋友圈里,无数条黑丝带在飘动,人们纷纷以自己的行动悼念陈医生。
事件不幸发生了,我们愤怒;人遗憾离去,我们痛心。但是我觉得最应反思的是我们自己。我们是否思考过,到底是谁推动了这类事件的发生?我们是否意识到,其实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也间接推动了事件的发生?
在众多网友的评论中,某位网友这样说:“花钱修电视修不好你会揍修理工吗?花钱修车修不好,你会揍修理工吗?怎么看病达不到预期效果,就要揍医生呢?医术又不是神术。” 是啊,医术又不是神术,这是一个多么浅显的常识啊,但现在似乎很多人都忽视了它。是什么使我们忽视了它?是我们视界的狭窄。
近几年来,媒体连续报道的医院医患事件以及负面新闻使人们开始不相信医生,甚至给医生贴上“骗子,恶魔,势钱者”的标签。每当有医闹新闻出现时,人们总是多倾向于患者一边,然后说,“肯定是医院方面的责任”、“医生没一个好东西,都是没良心的”。这样的偏见从哪来?从媒体描述出来的世界中来。
媒体是一个复杂同时特别重要的工具,它是现代人了解世界,与世界沟通的重要窗口。随着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和越来越方便的社会信息获取通道,人们逐渐放弃自己的思考和实践,过分信赖传媒中的社会,他们依着传媒中的社会依葫芦画瓢来构建自己对社会的认知,同时也自以为是地衍生出自己所谓的社会经验。
走在大街上,遇到一个陌生人,心想:“咦,他不是前段时间报道的某个发生暴乱地方的人,我还是离他远点,说不定他是个坏人。” 进入某个商店购物,人们心中不禁想:“小样,别骗我,我还不知道你们背后的运作链条?”……按这样发展下去,人们将生活在一个充满了黑暗与怀疑的社会中。
我们不应作庸者,也不应随便认同别人的世界,并以此来定义自己的世界。我们应该自己亲身去发现,去感受,相信自己的眼睛,相信自己的感觉,不以偏概全,不狭隘看世界。
报道中社会又很多的不良现象,现实中也确实存在,但你应该选择应该相信的去相信。现实社会有不良,有黑暗,然而你心中的社会不应该是不良的。
当你去一家餐馆吃饭时,不要因为食品安全事件而怀着质疑与不满的态度就餐;当你出游遇到一位热情的日本人时,不要因为社会上所谓的民族观念而排斥他;同样的,当我们去看病时,不要因为社会上的影响把你的医生定义在一念之间的魔鬼与天使,他给出的治疗建议与自己所想的不符,就认定他在骗钱。花了那么多钱,用了那么多种方法依然治不好,就把医生看作骗子并大打出手。
当你不再相信社会上的每个人时,其实不是社会黑暗了,而是你自己黑暗了。所以,相信你应该相信的,保持你对社会的信任。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都有信任与被信任的需要。当人际关系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时,特别容易保持良好的关系,做任何事情也比较容易互相理解。
相信我们应该相信的,在生活中寻找并巩固对医生的信任,重新定义你心中医生的形象,不管你遇到的是好是坏,但都不要认为如媒体描述的那样黑暗。多起医患矛盾事件的发生,我们都必须记取教训,彼此之间多一些信任,学会在什么时候该信任别人,在什么的情况下怎样信任别人。
否则,一切都有可能兵慌马乱,大家都没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