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不同会影响人们的行为逻辑,这一点我是知道的。我以前都是冷眼旁观别人与我,或者别人与别人之间的认知差距。而我自己会在内心做出评价谁对事物的认知水平比较高,比较接近实际,比较可行。
在这个过程中我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总之是扬长避短。别人有些明显的认知缺陷我也是能不指出来就不指出来,其实大多数人都有类似的困扰,指出别人的“错误”别人会认为你对其本人的否定,更何况很多时候也不一定是别人错自己是正确的,干脆就不指出来对维护关系比较好。轻易的指出别人的“错误”,可能导致,本来是观点之别很容易搞成立场之争。所以我提醒自己尽量避免这样的事发生。除非我很在乎的人或者跟我有利益相关的人。
我就遇到一件让我棘手的事情。前几天女儿发烧,在我妈悉心照料下,从前天起已经开始好转,不发烧了,嗓子也不发炎了。
今天我妈送的女儿去上学,回来后很兴奋。因为啥兴奋的呢?因为女儿发烧的时候不是什么药她都能轻易吃下去的,其中就有“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她死活不愿意吃,因为太苦了。按照此药的功效说明:可以清热解毒,预防感冒发烧等等。恰巧女儿班级里最近有很多小朋友感冒发烧甚至有患轻微手足口病的,搞的各位家长人心惶惶,我妈这么疼孙女,自然同样担心她的宝贝孙女感冒发烧刚好别再被其他小朋友传染。我妈送女儿上学跟老师闲谈,老师跟我妈表态他可以帮助喂药,药在苦她也有办法让小朋友喝下去。我妈大喜,她本着孙女初愈,喝点“蒲地蓝”预防的目的,回家拿药就要去给老师送过去,让老师帮着喂。
我获悉此事,强行拦下老妈,我妈非常不高兴甚至气愤,也不理解。他说别人家长都反应喝蒲地蓝有效果,老师也也根据经验建议吃点蒲地蓝预防。但是在我看来,中药和中成药都不靠谱,最起码都没有通过双盲实验。所以当女儿不愿意吃蒲地蓝我心想:正好。不吃就不吃吧,买药的钱白花了也比拿女儿的健康开玩笑要强。蒲地蓝成分中有板蓝根,按照《批评中医》上讲的板蓝根不是预防神药而是有毒的,并且功效没有通过验证,只是中医理论承认其功效。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无意判断其他家长、老师甚至我妈的对错,因为和他们的对错相比,女儿的健康更重要。因为我也不是学医学的,我甚至不能判断中成药是否都有效,但是我可以本着一个原则:不能像西药那样明确疗效,我就先不着急用药,除非我别无选择。
在别的方面我和家人发生分歧倒还无可厚非,我也觉得不用锱铢必较。但是关于女儿用药,甚至是健康上我不想退让,不想交“愚人税”,所以就跟我妈争执起来了。虽然我妈不在打算给老师送药让她帮着喂了,但是我觉得她很生气也很难理解我。
这就是我的困扰,我觉得暂时无解,最好的的结果仅仅是:缓和,以后在找机会改变我妈的认知。
按照吴伯凡老师讲的“愚人税”原理,每个人都会因为自己的认知缺陷而最终导至实际损失,或者叫为自己的愚蠢买单,这就叫交“愚人税”。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交过愚人税。只是自己认知达不到,所以即使受了损失也不自知。
理想状态是,自己与身边的人认知同步,可是这个理想状态往往达不到。怎样平衡矛盾,是我近期思考的主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