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一大早就爬起来,和先生一起开车送孩子去上画画课。
上个学期开学时,班主任说幼儿园里开了绘画课和英语课的课余兴趣班,问我想不想给孩子报。
我跟先生商量。他和婆婆都认为孩子小,上完兴趣班再回家就会比较晚了,他不舍得让孩子吃苦。
从小的成长经历使得我认为,人还是得吃些苦,方才真正知晓人生的真滋味。
绝大多数人的成长将伴随诸多坎坷曲折,这无关乎幸与不幸。
一帆风顺的人也谈不上多幸运,很可能一个大浪打过来就遭灭顶之灾,毕竟没有历练过。
所以,人多经历些磨练不见得是坏事。
可是,要怎样才能经受得住人生路上的种种考验呢?在我看来,必得吃些苦头。
更何况我并不认为让孩子上兴趣班晚些回家就真的算是多苦多累的事情。
先生与我的成长经历不同,他从小应该算是没吃过啥苦的。对于学业,因受到地域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他似乎也并不看重。
由此,他和婆婆也不想让孩子从小吃这点苦。
我还是坚持给孩子报了这两个兴趣班。
这个学期开学,班主任照样问我要不要给孩子报兴趣班,我还是征询先生和婆婆的意见,二位还是老样子,不太赞成,理由还是担心孩子回家会晚。
我依然坚持给孩子报了画画课和英语课。
我并不指望孩子未来能成名成家,能靠着这些兴趣爱好挣多少钱,有多大出息,而是希望多给他一些选择,尽可能多提供些渠道让他去尝试。
只有经过不断地尝试,他才可能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所在。
2
昨天,我的一个好朋友受我的影响,也跑去学油画了。
这个朋友平素除了看肥皂剧(是芒果TV各种神剧的死忠粉)、逛淘宝、上街各种买买买、讨论哪个明星好看哪个明星不好看,就没有别的追求与爱好了。
我倒不是说她的这些就不好,没有啥好不好的,每个人都不同,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
她在过了许多年这样的日子后,看到我的画(画得一般,并不特别好),突然跟我说,“我也要去学油画!”
我愕然,因为此前我叫过她多次,说服过她多次,她都拒绝了,借口多多,一会儿说太忙了,一会儿说太贵了,一会儿说太累了,一会儿说老公不同意……
我问她为何突然想去,她说,“我想到老来能有点爱好作为人生的寄托。”
我惊诧莫名,不懂这样深刻的思想和语言怎么会突然从一贯喜欢简单的她嘴里蹦出来。
教画画的是个美院毕业的九零后小暖男,跟她很能聊得来。
画了第一幅画后,她迫不及待发给我看,是一个花瓶里插了三大棵向日葵,开得狂放恣肆,说实话,第一次画油画能画成这样很不错了。
我把这话告诉她,她兴奋得跟个孩子似的,反复问是不是真的啊。
我连连说是。
我猜,这个兴趣爱好将会成为她人生新的追求,也很可能会真的成为她年老时的寄托。
作为她的好朋友,我很高兴看到她能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所在。
3
我妈妈性格很乐观活泼,一向人缘很好。
所以她很爱热闹,闲暇时经常去楼下跟居委会那帮老太太们一起跳舞唱歌,偶尔也打打麻将。
爸爸则性格内向沉静,不好交际。
我曾多次对妈妈说,让她多在家陪陪爸爸,两个人说说话。
但我的劝说似乎不太起作用。他们俩该咋活还咋活。
为此,我和弟弟多次说过妈妈。
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还是这种状况,但他二人感情还是不错的。
我也终于明白,妈妈有她的兴趣爱好,跳舞唱歌和偶尔打麻将就是她的人生寄托与追求,而这些是没法压抑和改变的,这是她旺盛的生命力的象征,也是她生命必去的方向。就好比一棵向日葵,它的花盘必定是朝着太阳而生的。
我也早学会了尊重妈妈的兴趣爱好,还说服爸爸接受和尊重妈妈的这些喜好。
爸爸以前也不是没有过怨言,但现在他也想通了,知道谁也改变不了谁。
再说,妈妈因为每天都唱歌跳舞,她的身体更好,更显得年轻,心态更乐观,这不是非常好的养生方式吗?
4
一个人活着却没有寄托,将是件很可怕的事情。
我见过一些老年人,年轻时奔波于生计,受大环境影响,没有机会和条件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年纪大了便成为自己和他人生命的灾难。
为何这么说?
一天早上我在吃早餐。
我的一个非常要好、也是我非常尊重敬佩的大姐过来跟我一起吃,她说起她的婆婆,这个老太太整天没别的事可干,坐在她家对着她指手画脚,颐指气使,由此时常怄气,导致家庭鸡飞狗跳,狼烟四起。
在我眼中,这个大姐是个很有修为和很有底蕴的人,经历过很多大风大浪。在她说起她遭遇的婆媳问题之前,我以为任何难事大事到了她这儿都会被她云淡风轻地化解,毕竟她是多有智慧的一个女人啊!
可惜,智慧如她,也没能处理好这样的状况。
她总结说,其实就是老人家没有寄托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我听后沉思良久,越想越觉得她的说法有道理。
一个人活着没有寄托,才会总在芝麻绿豆大的小事里翻翻捡捡,才会总是盯着他人的一星半点瑕疵大做文章。
活着而没有寄托,就只好把生活里的鸡毛蒜皮当做人生最大的追求与寄托,这就是人生的全部了,除此以外,再没有别的更重要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值得追求的事情了。
没有见过外面的世界的人,会像那只井底之蛙一样,把小小井口的那片小天空当做其生命的全部。
可见,一个人活着而没有寄托,就注定了其格局之狭小,眼界之狭隘,心胸之狭窄。
格局小,眼界窄,就注定了这个人会一辈子只关注吃喝拉撒,没精神追求,没审美情趣,没生活品味,没人生情趣,会成天把琐屑杂事当成人生的终极追求。
当然,我们没法苛求一个这样的人能突然转向,改变任何一个人都是不切实际的妄想,囿于时代局限性而造就这样的境况,似乎可以理解,甚至值得同情。
5
这样的人独自生活,或者与其同时代的人一起生活倒也没啥问题。
甚至,她跟与她不同时代的人一起生活,但能豁达地看待两代人的差别,不将自己的一套强加于后辈身上,倒也没太大问题。
可是,生活不是演戏,由不得编剧想改剧本就改剧本。
多少婆媳问题就是来源于此。
两个来自于不同时代的女人,同在一个屋檐下,因为同一个男人而住到一起,再添加一个小宝宝,那绝对是一出精彩绝伦、跌宕起伏的好戏,什么甄嬛传简直与之不可同日而语。
婆婆瞧着媳妇诸多不顺眼,明明媳妇是现代职业女性,天天在公司在单位忙死累活,脑力活干一天,腰酸背痛,脑袋都要爆炸了,头晕眼花,偏偏回到家还要被婆婆各种明里暗里要求如全职家庭主妇般贤惠,地板脏了,你做儿媳妇的居然不及时拖干净?吃完饭了你不乖乖去洗碗?衣服堆在那你不赶紧去洗?家里有灰尘了你不快点拿抹布擦干净?……
虽然她表面上也许不会同你说这些,但明里暗里她都可记着呢?
在她跟前你还想辩解你是职业女性?!
没门!
她会告诉你,当年她怀孕挺着大肚子还在干重体力活呢,你这算个啥?切!
就如同我那个好朋友怀着七个月身孕时等公交车回家晚了点,她婆婆直接问她为何不骑自行车上下班。她当时愣了好久,说我肚子都这么大了怎么敢骑自行车?她婆婆直接呛过来说,我当时都快生了还天天骑自行车去上班呢!
朋友说,你看,这还有交流的余地吗?
幸而后来,她强行要求跟公婆分开住。公婆于是卖掉了原来的老房子,在她住的小区买了一套新的。
自从住开后,跟从前挑剔她的种种的婆婆,再也没有以前那么多嫌隙了。
记得她与婆婆住一起时,总是三天两头找我诉苦,话题绝不会离开与婆婆的各种纷争,而且大多围绕着家庭琐事,又大多是婆婆看她各种不顺眼,诸如偶尔不记得关灯啦,冲厕所水用得太多啦,洗澡时间太长啦,吃饭装多了剩饭啦,地板没拖干净啦,看手机啦,吃饭挑食啦,衣柜太乱啦……
6
婆媳问题是千古难题。
有心理学家曾提出,家庭的绝大多数矛盾在于,人与人之间没有边界感。
边界感的缺乏在国人中尤其常见,可能跟国人很注重人际粘连有关系,不管在哪个场合,不管跟什么人,集体潜意识里,人们都倾向于快速寻找熟悉感、安全感,拐七拐八哪怕翻到五百年前去也要攀亲说曾是一家人。
总之,人际边界是不清的,潜意识里总想着渗透进他人的生活中,总想着发生点什么关联。
在这样的集体无意识中,婆婆想要介入小家庭的生活,甚至想要做这个小家庭的女主人就变得很可以理解了。
但小家庭有它自己的结构和既定的运行规则,一旦婆婆强行过于介入,甚至要取代媳妇的地位去掌控整个小家庭的运转方式和方向,不幸就发生了。
婆婆忽略了一个问题,她只是她与她的先生组成的家庭里的女主人,小家庭的女主人是她的儿媳妇。她没有权利过分干涉这个小家庭的大事件。
如果婆婆妄图取代和僭越,婆婆和儿媳妇将发生强烈冲突,两虎相争,必有一死,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谁也不服谁,谁也不甘示弱。
儿子就将被置于两难境地。对他来说,手心手背都是肉,两个女人都希望他成为自己的同盟军,能站在自己这边说话,而在成长过程中,儿子通常会认同妈妈,所以很多男人在这种夹心饼的艰难困境里,会无意识选择站在妈妈一边,一起对付媳妇,这样,媳妇在这个家庭里就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可见,这对于小家庭的稳定是多么致命的打击!
湘潭31岁妈妈带俩孩子跳楼惨剧中,不就是老公和婆婆一起对她各种语言暴力加冷暴力吗,其后又发生多起年轻妈妈带孩子自杀的新闻事件。
微信上有很多关于婆婆强行介入而导致小家庭发生重大矛盾的文章,我偶尔会看看,也会关注文章底下的网友留言,发现很多已婚女性在生了孩子,婆婆过来帮忙照顾孩子后,会遇到这种问题。
有调查显示,百分之六十的婚姻解体与此有关。
很多问题表面上看是夫妻矛盾,其实质却是婆媳矛盾。
用精神分析的理论来分析这个问题得长篇大论。我近来颇有一种念头,让生活的归生活,心理的归心理,不太喜欢凡事用心理学各种理论去套去解释。
就如同我写了《双城记》的读后感后,一个要好的同学留言说,感觉卡顿像夜华。我说我没看过夜华,所以没有发言权。
随后同学们又在群里讨论我的MBTI类型,我自己对此一向是糊涂的,很难确定,大家分析了我的画,我的兴趣爱好,我说,我不想凡事都用心理学理论去分析,这样感觉原本所有的美好浪漫全无,没法好好感受和好好生活。
一家之言,不必当真,人是一阵一阵的,说不定我过后又会改变观点,这谁知道呢。
7
为了避免发生人际冲突与家庭矛盾,我认为,人们可以给自己培养点兴趣爱好。
一个人活着有所寄托,才会丰富多彩,才会生机勃发,才会充实滋养。
有些人的寄托是爱情,有些人的寄托是宗教信仰,有些人的寄托是兴趣爱好。
爱情太精细,信仰太复杂,我都不想说,也说不清。
唯一能说和想说的便是兴趣爱好。
苏东坡被贬的三十多年里,就是因为他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的滋养,才得以使他无论身处何种艰困也能安然甚至逍遥度过。
沈从文一生遭际多舛,也是因为他对于文学和学问的孜孜以求,才得以使他安然走出困局。
还有杨绛,人家让她去扫厕所,很多人受不了这种屈辱和前后境遇上的天差地别,便选择了终结生命,她居然能将厕所打扫得一干二净,一丝味儿也没有,然后清清爽爽地坐在厕所里看书!
可见,人活着而没有寄托,当遭遇生命中重大挫折时,会很容易想不开,走极端。
有寄托,有兴趣爱好,便很不一样。
这寄托,这兴趣爱好,便是人生路上的阳光雨露,便是精气神,便是支撑和支柱,便是精神食粮,便是加油站,便是避风港。
不管路上多么艰难曲折,不管外面风大雨大,你且可躲进小楼成一统,或诗,或书,或歌,或舞,只要有一样,只要这一样是你真正所爱,你便会有力量、有勇气穿过雾霾,扛住重压,等待云开雾散,看到霁月风光。
它给你活力,给你信心,使你开阔,使你乐观,使你进取。
很多人的生活太平淡乏味,那么,不妨添加一点调剂品吧,让它给你的生活涂上一些不一样的颜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