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经常处于节能模式。《思考,快与慢》这本书提到人的认知活动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无意识的系统1,快狠但不一定准,是利用大脑里已经存在的处理模块,提取关键信息依照惯性得出结果,省时省力,但是在情景发生大变化的时候,过于依赖系统1就很不省心。一种是动用大量认知资源,对已有信息进行理性推演的系统2,这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思考,用推理、归纳、模拟的方式进行通盘考虑。这两个系统并不是孤立的,系统2常常会采用系统1的结果作为输入,系统1简单粗暴,将错误信息作为输入进行理性思考也得不出正确的结果。所以在应对比较重要的决策的时候,要用系统2倒回去检验自己的预设立场是否合理。当然,认知资源有限,在一些简单的决定上,用系统1,直接采取第一反应就可以。
人在做决策的时候会被三个因素影响 事件模式、自我评估、旁人影响
事件模式-剧情可以差点,但是不能烂尾
当一件事开始的时候,人会倾向于把它完成。看一部小说或者电视剧,但它是一个封闭式结局的时候,人都会比较心安理得,这件事close了,不用去管它了。如果是一个开放式结局,留下了悬念,第一反应就是“这就结束了,这tm是玩我吗“,然后你就被这个事情占据了注意力,会找人讨论,自信脑补个结局出来。
自我评估-高人一等效应-我觉得我可以打十个
自我感觉良好是适应环境挑战的一种心理机制,自我感觉良好的人会更倾向于接受挑战,有机会获取更多资源。
高估自己同样有个度的问题,过于高估容易被现实打脸,而且会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利己主义归因偏差。把成功的原因归于自己,把不如意的事情赖在别人头上。我们知道,这样的事情是会被人民群众唾弃的。
《为什么我们的决定常出错》里给出了三个方法:
1.提高对自己的要求
2.降低计划的难度
3.肯定他人的帮助和功劳
第一点和第二点一眼看上去有点矛盾,我们来拆解一下。两点合起来解决眼高手低的问题,第一点让你把手往上抬,第二点让你把目光往下调。
首先我们对自己的评价是有泡沫的,虚胖。
于是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我觉得我已经是Level 666了,其实只有Level 250.
第一点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建立于对不同水平的正确划分上,Level 666有什么硬指标,采用合理的客观标准来衡量自己,提高要求,100块和100块是不一样的,用面额做对比确认不了价值,必须通过购买力来做衡量。不要把自己的100泰铢当成了100人民币。
第二点不顾自身实力硬要打十个只能扑街,做计划有个重要的因素的是可执行性,而可执行性建立在对自己能力的客观评估上,既然人总是会高估自己,那么将原本已经做好的计划降低难度不失为一个增加计划成功率的方法。
旁人影响
从众心理-哇,这么多人都怎么做,准没错
典型事例就是2016年广大股民涌入股市被割草
亲友-鲜活证据-我旁边谁谁谁就是这样赚到钱的,炒股怎么会亏
事情发生离自己越近,这个证据的权重越高。新闻上报道有每年有多少人抽烟死于肺癌永远也不如你看到你周边有一个人出了事这么震撼。通常情况下,人会因为自己周边发生的事而对一些正确的统计概率视而不见。
权威效应-哇,这人这么牛,说的准没错
隔壁村陈二狗:”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邓总设计师:”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
自己感受一下就好了
这里可以回顾一下《细节》这本书,如何说服别人,同样是用到从众心理和权威效应
http://mp.weixin.qq.com/s/YIOIG3kbLJHLganF2VKgYg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心理学上的研究具有普适性,人性的大部分缺点是通用的,所以既可以用在改善自己上,也可以用在影响别人上。
人喜欢”完成的状态“,这个原理广泛地应用在传媒和影视上,电视剧每一集总是卡在关键剧情结束,这样你就有更大的概率去追下一集,说书的也喜欢在紧张的时候直接来一句”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知识只是工具,这个工具怎么用并没有固定的套路,自己可以不断去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