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走后,心里最痛的是感受到母亲对生命的放弃。
今天母亲节前夜,机缘巧合,听到了韦志中老师的《老年人心理特征与规律》一课,我的猜测得到了验证。
老年人当身体机能减退,社会角色转变,渐渐的失去了掌控感,被社会边缘化了,他们的存在感、价值感就会降低。就像隐形人那样,在一次一次的呼唤和要求都得不到回应,没有被满足的时候,他们慢慢的就会失望,最后自我放弃。这样一个过程就导致了身体功能的急剧蜕化。
母亲当年就是因为多年的脑血栓,身体活动受限,家人为她雇了二十四小时的保姆,她不需要做什么。慢慢的,能做的事也不去做了,能说的话也不愿意说,往往就用手一指,保姆就会端水喂饭。我们也发现妈妈的退缩,有意识的陪她说说话,锻炼她自己能做的自己去做。但在她自己,因为身体的衰退,一定对自己越来越失望吧。
妈妈走得很突然,她的病情发展很慢,一直能搀扶着走路,能简单的交流。可还是忽然走了,医生说心脏衰竭。我痛恨自己没有好好陪她,没有好好帮助她战胜内心的自我放逐。记得妈妈说过,还是你们小时候有意思啊,每天做饭看着你们吃,忙忙碌碌的,很充实快乐。现在没事做了……尽管我一再说,大家都需要你,家有一老,好比一宝。可是妈妈的眼神依然是空洞的。
如果,早一点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可能妈妈会生活得更舒适一些,我说的是心理的舒适。
妈妈爸爸还在的你,为他们做点什么吧。
是的,那就是老有所用,老有所乐。要正视老年人的生理衰退,同时让他们保持精神富足。给他们足够的尊重和自由,帮助他们寻找自己能做的事,哪怕能做的主。让他们多接触社会,多与人联系。身体动不了了,他们还有思想和语言,多陪伴,多征求意见,就像对孩子一样,尽量让手,让他们有掌控感。只要让老年人体会到自己的人生还在掌控之中,他们的心理问题就会少很多。
明天就是母亲节了,感谢韦老师教会大家怎么爱母亲,虽然我的母亲不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