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夏天感怀青春总有这样的话:“抓住XXX的尾巴”。这种说辞颇有一种时光易逝人易老,此番错过再难寻的味道。有人会说,校园时光匆匆一转眼几近毕业时,很多事情没有做,不妨赶紧抓住青春的尾巴,谈一场难以忘怀的甜蜜蜜。类似的话还有很多"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趁着年轻去流浪”,此类煽动性话语的确给青春的少男少女灌输了一种跑偏了的价值观——年龄是生命疯狂的资本。
其实青春时期是最尴尬的年龄,一种是想要挣脱家庭关系而独立成长的欲求,一面是自己并没有可以立足社会资本的尴尬。事实上我们的青春时期,并不是电视剧里所描述得校园恋情和肆意青春。以我们的角度来说,当我们可以安定学习,偶尔出去旅行,可以毫不费力得实现一些物质愿望的时候,幕后是父母在努力为我们埋单。但以父母的角度来说,父母最大的幸福是希望自己的努力可以让孩子过得更好,在这个有点复杂的社会里少吃那么一点苦。这是我们双方都心照不宣的生活常态。
这样实际的青春,完全不是某些言情小说和电视剧的呈现套路。我们的生活没有加滤镜和背景音乐,甚至没有粗糙剪辑,反而有一些时间粗粝的味道冗杂其中,让我们尝百味尝甘苦。青春的尴尬,正在于幻想和现实之间的权衡,当肩上渐渐有了责任意识之后,我们就开始思考和怀疑得更多。这个时期是价值体系重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甚至体会过崩塌的痛感。
与其说抓住青春的尾巴,不如给青春多一些关怀。在长篇大论的鸡汤文章中,我们汲取到“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努力一切都会实现的。”诸如此类的“一定”原则。倒是应多多鼓励和关怀愿望未能实现的人,当他们遭受语言暴力和歧视,当他们开始对人生迷惘而悲痛时,我们怎样陪伴和安慰他们的痛处,而不是只是一味地灌输励志鸡汤。这个社会看起来正能量很多,本质却是圆滑的大人们设计的主观题目,而对于生命真实地痛处他们避而不谈视若无睹。这个社会只是看起来很有人文情怀罢了,事实上大多数人都固守着自己的一个小圈子,守着自己碗里的金铂铂。这个世界,缺少对于失败者和迷惘者的关怀。很多事情不是一句“孩子这就是世界”而可以解决的。只是很多问题,大人们也不愿意关心和赘言(因为他们自己也无暇顾及和深思)。多年之后,这些孩子经历了惨败和崩塌直到重建之后,又会变成现在的大人。而这样的大人又会鼓励孩子成为自身利益的守护者,“你是竞争者,这个社会是物竞天择的社会,你只要守好你自己的利益就够了,有时候你连自己都守护不好呢。”更有“不要有什么理想,你都要被饿死了,还谈理想!还是先想想你自己吧!”如此往复,这样的世界只是一个看起来很良好的自私利益共同体。这个体系有着一个“赶紧”和“趁早”的大旗,我们需要结婚,需要相亲,需要找个体面的工作,需要赶紧生孩子。因为我们不能被别人比下去,大人们在聊天的时候就不至于形色暗淡有失‘尊严'。所以我们被催促,被不断催促,直到有一天妥协败下阵来。
"青春"易不易逝,取决于每个人的抉择。有人在二十几岁的年龄,就说“我自己老了,你们这些年轻人啊,有梦想一定要追求。”这样的托辞,让真正的老年人愤愤不平,他们还觉得自己很年轻哩。真正的青春,不是所有人都品尝过的。很多人,从少年就一部踏进了自身利益守护者的位置上。物欲的欲求犹如巨大的炼铁炉,从来也不会饱和,从来都是热烈不息的。不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
我们需要学习了解别人的感受,而不是“世界以我为中心”的自圆心说,我们需要改变生来“只有自己(本我)有意识和感悟”的观点。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慢慢会发现,别人也有七情六欲,别人原来是这样想的。于是我们开始意识到思维的奇妙,而不把其他的人当做空白的配角甲乙丙丁。我们开始试着思考,如果我是某某某,一个其他的人,如果我是路边看车的老大爷,我会想什么,会有怎样的生活,也是足够幸福的吗?这样,我们或许就不会固执得把生活比作马拉松。“换位思考”老生常谈,但有谁真的换位思考了呢?或许有一天,某些父母不再无意之中指着环卫工人告诫自己孩子好好学习不然就会是他们的下场的时候,或许那时会好那么一点点。我们的潜意识,被教育和环境灌输的“弱肉强食”观念已然根深蒂固。而身处优渥环境的人,无法想象贫穷的窘况(就像你无法告诉色盲某种颜色的概念)。因此我们需要了解这个世界,需要用心去看每个人的生活境况,去试着变成他“换位思考”。那时是不是就会多一些温柔的理解呢?那样服务业从业者是不是也会因为得到尊重,而慢慢尝试到优质服务的内涵了呢。那这个世界会不会就因此而好那么一点点了呢?
我们不需要“赶紧”“趁早”,有限的时间里,没有那么多迫切比较而彰显自己价值的事情。慢慢体会生活,更加有同理心,去理解每一个愤怒的妇人,发泄情绪的莽撞少年,和孤独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