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格涅夫创造《罗亭》的背景是当时正值克里米亚战争,战争的结果是俄国惨败,这充分暴露了农奴制俄国军事和经济上的落后,也迫使人们去思考祖国的命运和前途,寻求能够改造社会的力量并探索强国富民之路。
小说中的罗亭虽然出身于贵族家庭,身上流着地主的血液,但早已不再是花花公子,差不多已穷困潦倒。他受过良好的教育,还去过德国留学,深受西欧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的熏陶,崇拜歌德,热情,长于辩论。关于自由,民主,爱情,人性,理想,他总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且引人深思。罗亭始终当时的社会现状之不满态度,取而代之的是脑海中大胆的思想和未来的蓝图。当他一来到达莉亚?米哈伊洛夫娜的庄园,从他开口说话之后大家就被他不凡的谈吐迷住了,因为他讲话才气洋溢,充满激情,且条理分明,表明他知识丰富,博览群书,以至于只要罗亭一开口,大家立刻缄口不语”。他告诉众人:自私却是自戕。一个自私的人,就像一棵孤零零的不结果实的树,会枯萎而死;而自尊作为力求尽善尽美的一种强有力的渴望,却是一切伟大事业的源泉一个人应该铲除自己身上顽固的利己主义,以便给自己的个性以充分表现的权利。罗亭自始至终认为只有牺牲自己的小我来为大我谋福利的人,才配得上人的称号,人应该自尊自爱,力求完善自己,才能去从事伟大的事业。
罗亭认真的向地主婆达莉亚提出各种改进和改革的措施,尽管达莉亚只是嘴上赞不绝口,实际上完全置之不理;他让达莉亚的女儿娜塔莉亚爱上了自己,却又担负不起给她幸福的责任,同时得罪了达莉亚,再次过上了漂泊不定的生活。他随同一位愚蠢的富人来到乡下,准备实施自己脑子里各种各样的改良和革新却不被他人接受,只能离开。又和一位叫库尔别耶夫的人一起疏浚河流、筑建航道,却因二人自身穷困潦倒没有经济援助而不了了之。还去过某中学授课,他热烈的讲演吸引了学生们,于是他又想对教育实施根本的改革,仍然得不到领导的支持和理解,阻碍重重,无奈还是以辞职告终;最后。在1948年6月26日,巴黎街头,子弹射穿了他的心脏。我们的“多余人”罗亭走完了他曲折又耐人寻味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