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职场人,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 会思考如何在工作中进阶,面对任务更加游刃有余?
我一直坚信工作除了靠时间的积累,更需要正确的方法指导。
避免同一个坑掉落两次 最好的方法必然是及时修正方法 改进行为模式。
工作中,我就曾因一项任务未妥善安排好完成时间,导致匆忙提交并不完整的方案而懊恼不已。通过总结在项目执行中的不足点 让我对职场人士的工作习惯进行了深度思考----如何更靠谱,更高质量的完成任务?
这项任务中 我深深踩过的坑----没有准确预估任务的完成时长以及未安排好任务的完成节奏。 对这两个问题 我找出了下面两种对应的解决方法。 在实践了将近半年之后,深刻的体会到 对我工作和生活的改变,也让我工作起来较之前游刃有余。
一、准确预估任务的时长
每个人生活中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比如和朋友有约,需要预估到目的地的交通时长来决定自己何时动身出发;或者工作中接到一项任务要估算多久能完成。预估时长是一个看似很简单而且随时随地都能轻易做到的一件事情,但实际上却需要对时间很敏感才可能如此。
《奇特的一生》这本书中的主人翁柳比歇夫从1916年开始记录自己生活中每件事情所花费的时间,用时21年 在1937年才对时间记录臻于完善。直至去世前这位时间牛人还一直在做时间记录。生前在学术上曾发表过70余著作的高产量,跨专业同时还又能卓有建树,我相信正是这份对时间的珍视,才著成了这位时间牛人的传奇。
可见我们日常中随时估算一项交通时长只是最最基础的,还未对时间有深刻的观念,也就更谈不上能准确预估任务时长了。准确的预估任务时长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们可以像这位优秀的时间牛人学习-----做时间记录。
和柳比歇夫生活年代不同,做时间记录这件事情不会像当时他手动一笔一笔记录再手动汇总。科技的进步 我们有丰富多彩的电子产品以及手机上眼花缭乱的APP辅助工具。只要有心,时间记录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向大家展示一张我某日的时间记录饼状汇总图:
利用简单便捷的工具,记录自己每天每秒所花费出去的时间。不仅仅是对自己时间的一种的回顾,更是明白自己在每项任务上花费了多少时间;常记录,多观察,培养更精准的时间观念,相信用不了像柳比歇夫那么久的时间,你自己就能更准确预估自己做每件事大概花费的时间了。从而在工作中,更能准确的估算做一项任务需要多久的时间。
二、安排任务的完成节奏
通过时间记录慢慢养成对时间的感知,是一件需要耐性的事情。在工作中我们需要更切实有效 立竿见影的方法跳过曾经的坑。那么安排任务的完成节奏就很重要了。
我的解决方案来自于崔莉莎所著的《精力与时间双重管理研习手册》一书,其中有一个知识点----“对任务设置时间余量”。时间余量是指在一项任务的截止期限前 留足多余的时间优化和迭代,而一般设置三道安全时间线最好。
实践使用后,由于时间紧迫而匆忙提交任务的事情发生的越来越少。如何对任务设置时间余量? 以我曾时间过的一项任务举例,绘制了一张时间推进图。如下图所示,
时间余量.png
图片中可以看出,在截止时间前我设置一,二,三,总共三道安全线来完成任务,第三道安全性是更加有弹性的时间,在最后这个时间 可以应对临时增加的任务 也可以提前完成任务。
留足对任务的思考和迭代时间,不必在截止时间的死亡线上徘徊。也是使任务在有条不紊的计划中 按照自己的节奏推进,这样不仅可以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增强信心,更重要的是每次做事靠谱,才更能让工作伙伴产生信任感,传达出一个信息---自己是一个认真的人。虽然图解中看似设置的复杂,实际在实践中 多次实践后 就能快速的在心中估算出时间余量的节奏了。
之前在工作中 我曾偶尔抱有“不急不急,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的侥幸心态。大多数人对这样的心态肯定不陌生。但很多时候。船到桥头,真的就能顺其自然的过去么?也许搁浅或者使船破损才是大概率会发生的。 而我们所能预先做的便是使我们的生活不搁浅,工作质量不折损。这才是时间余量的魅力。
减少工作中的失控感,增加掌控感,其实人人都可以做到。
使用时间记录 记录所花时间,使用时间余量来安排好工作节奏,也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