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文艺青年,自然会联想到情怀二字,而想到情怀就会不自觉地想起老罗的锤子手机,更加会不自觉地想起极具挑逗情绪能力的新世相,也许有些人还不知道新世相,但我们一定晓得去年曾经闹得沸沸扬扬的“逃离北上广”以及中国版的”丢书大作战“。
新世相的前身“世相”于2013年4月5日开始发布第一篇文章《要永运相信,美好的事情不会发生》,之后在2015年6月3日因部分敏感文章而被封闭,这两年这个文艺得要命的号疯狂吸住了48万文艺青年,成为微信公众号的一面文艺旗帜,后来创始人张伟辞去《GO智族》杂志副主编加入创业大军,并让《新世相》以公司名义出现。
内容红利消失后,擅长做事件营销的新世相迅速瞄准了给予用户创造更多参与感的风口,每一次事件都是不断刷屏的节奏,它准确捕捉了营销群体的心理特征并进行了情怀营销炒热,图书馆漂流计划、4小时后逃离北上广、丢书大作战。。。背后的本质我们不再细说,只想说的是,这个时代的我们难道真的那么需要偶尔那么几次的刺激才能感觉我们个体活着的价值吗?情怀式营销的出现其实折射了复杂的社会问题,人与人之间的淡泊感、人与书之间的隔阂感、人与事之间的疏离感、人与物之间的莫名感、人与心之间的陌生感,种种感觉的底层是整个大环境下的理想失守与声音沦陷。
文艺青年不是一种病,真正的文艺青年从不标榜自己是文艺青年,他们诗意地栖居在生活中的各个角落,让精神世界在自然之中、在艺术之中沦陷,他们有着自信的生存能力以及高于物质本身的精神追求。
正如大象公会发起人黄章晋所说:文艺是一种践行自由意志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文艺青年是一个社会先进文化的风向标,没有抠脚大汉的嘲讽和逆向歧视的文艺,是成色不足、不值得理直气壮自我宣示的文艺,嘲讽和逆向歧视,是这个社会这个世道对文艺的最好历练和淬火,没有生活的历练,哪里来的文艺青年。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说的话有没有思想,是否真实,就看这些语言是否有力量有温度,最重要的,它并不会是空洞无物的空话、套话、废话。真正体验到文学艺术本身魅力的青年们是会展现出他们对于生命的求知与探索。
米兰·昆德拉、王小波、三毛、张嘉佳、这些都是为真文青所熟知的文艺作家,真想文艺的人可以看看这些人的作品,对我们自身内心的探寻会有很大启发。
喜欢的一个文艺APP推荐给小伙伴:片刻。
张嘉佳这般评价:一秒是一个片刻,一小时是一个片刻,一天也是一个片刻,过好自己当下的生活,就是过好每个皮纳客。
世界很美好,我们正好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