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了解自己,你会想到的画面是什么?
是和朋友喝茶聊天,听听别人眼里的自己,还是,独自躺在床上,在脑子里反省自己的种种?
这两个画面都是了解自我的经典场景。
猜想,你可能会更倾向于自我反省。
自我反省时,你喜欢问自己:
A.为什么会这样? B.我想做/不想做什么?
你会选择A问题,还是B问题?
猜想,你可能会更倾向于A问题——为什么。
不是说“为什么”可以帮我们更好的了解自身问题所在吗?
No,不是哦,在自我认知时,尤其是内在自我意识方面,“为什么”真不是个好问题。
《真相与错觉》P46-47
心理学家.格雷戈里・希克森和康・斯旺所做的研究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极其简单的答案。告诉一组本科生有两位评分者会对其品格进行评估,评估项目包括该学期涉及的“社交能力、亲和力和是否幽默”“,研究人员让这些学生评判各自结果的准确度(实际上每个人得分都是一样的:一位评分者给予正面评价,另一位给予负面评价)。在评价其准确度时,研究人员给一部分受试者时间考虑为什么自己是这样的人,而让其他受试者想想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事实证明,那些在想“为什么”的学生对消极评价有抵触情结:他们不接受甚至不考虑那些消极评价,只是花时间想着“证明、解护和解释”。另一方面,那些思考自己是“什么样”的学生对同样的结果更容易接受,也更认同这样的做法能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身。我们在这里学到的是,问自己“什么样”让我们不断发现关于自身的新信息,即使信息是消极的或与既有信念相冲突。面问“为什么”恰恰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说到内在自我意识时,一个能带来巨大影响的简单工具就是我说的要“什么”不要“为什么"。
最近,和好朋友阳光交流。阳光这一年多来经营着自己的泡芙小店,虽然没有开店的经验,但由于在电影院旁,从开业起生意就不错,而且店里有2名得力的员工,小日子过的还不错。但当我听到他的想法时感到了吃惊,他说:“我很不开心。我觉得需要关掉店子,但又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听阳光说完想法后,我立马就问:你为什么想要改变目前正在做的事?”阳光长叹了一口气,迅速地罗列自己的缺点:“我太容易感到厌倦;我越来越没有动力;我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除了赚点钱还有什么收获;……”对话的气氛越来越凝重。
不能这样继续聊下去,于是我话锋已转,又问阳光:“对于目前在做的事你不喜欢什么?”他想了一会儿说:“我不喜欢每天做着完全一样的事情,我就是觉得自己心力交瘁,除了做泡芙卖泡芙,仿佛与这个世界脱节了。”“好,这都是有用的,”我说,“你喜欢什么?”阳光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和人聊天,我真的喜欢和人聊天。”他告诉我当和人聊天时,自己能立即发挥影响力和学到新东西。阳光突然意识到这点,精神集中起来,头脑也更加清晰,他开始思考能否调整目前的生活,腾出更多时间来和他人交流。
这次对话让我发现,问“为什么”不仅没有产生有用的洞察力,还让阳光的心情变的更糟,让他感到越来越困惑了。而问“什么”时,让阳光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有了觉察和可能的解决办法。
“为什么”让我们关注自己的局限,而“什么”帮助我们看到自己的潜能;“为什么”会引发消极情绪,而“什么”让我们保持好奇心;“为什么”让我们纠结于过去,而“什么”帮助我们创造更好的未来。
在很多管理学的著作里,“为什么”是种经常被提及的探查问题根源的好办法。例如美国作家吉姆柯林斯的《再造卓越》一书中指出,当企业沉迷于自己什么样,而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时,便有破产的风险。面对商业挑战或解组织问题时,提问为什么是至关重要的。但在自我认知时,请问“什么”。
“为什么”通常会进一步帮助我们明白自身所处环境,“什么”通常会让我们更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