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是中原大省人口将近一个亿,但是新疆有很多生活了几代的河南人,他们当年又是为何来到新疆的?这得从河南人往新疆的三次大迁徙说起!
嵩武军
当年沙俄阿古柏入侵新疆跟随左中棠去收复新疆的队伍,有一只叫嵩武军,这是一只由河南人组成的队伍。
为了防止阿古柏卷土重来,清廷命令嵩武军驻扎新疆随时待命,最后这只由河南人组成的队伍便留在了新疆。他们在此生儿育女,建设家园,繁衍生息。
河南支边青年
河南人第二次大规模迁往新疆,是在上世纪50年代。新疆地区在解放初期,中央政府在1954年直接命令当地驻军,集体就地转业组成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但是光靠部队的力量来建设新疆,毕竟力量有限,因此在1956年中央号召全国各地有为青年去支援新疆。
1956年——1958年三年时间,河南前后动员了10万青壮年去新疆,投身到垦区开荒的艰苦事业中,我的父辈母辈就是其中的一份子。
父亲1951年中学生参军来到了农垦局下辖的山北牧区做技术工作;1956年母亲作为河南第一批支边青年,跟随大部队来到了农八师当了一名农工,当时的工资是60元/月。60元基本是河南老家农村一家人一年的收入,母亲当时就把一半的工资寄回了河南老家——母亲进新疆的时候外婆穷其所有给了18元路费,而奶奶只给了母亲3块钱。
上过高小的母亲在那里已经是一名女队长,而为了婚姻主动申请从石河子调到了一牧场,从事牧区工作,才有了子女,也有了我们今天的大家庭的繁荣。
援疆的青年们在新疆扎下根以后,发家致富的消息很快传回了河南老家,作为产量大省,河南人对于经营土地有着丰富的经验。
奈何河南省人多地少,很难依靠土地来发家致富,而新疆地广人希,来新疆发展,不仅土地的租金十分优惠,面积又大,加上有老乡们早先成功的经验,于是越来越多的河南人加入了建设新疆的热潮中。
对口援疆
改革开放之际,也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改建的时期,条件远不如地方单位,有能耐的人纷纷调到地方单位工作。
还有一部分上海知青应政策的许可,60%的上海知青陆续返回上海,还有一部分年轻人通过高考留在了外地。
这几种方式让兵团的中坚力量出现了断层的现象,于是党中央决定全国人口大省与新疆各个师对口移民,国家给安置费。从1995年——2005年进行了长达10年的对口移民,河南依然是移民大省。河南移民主力对口是兵团第十三师,少部分河南移民去了其它师团。
当时的移民标准是:男不超过45岁,女不超过35岁,以保证到达法定退休年龄能积累15年工龄。
我所在的连队1998年移民20户,可是有一部分人受不了苦,当年就回到了老家,坚持下来的只有8家。
2001年第二批河南移民如期而至,10户人家基本都留了下来。
2006年团场鼓励农工发展牧业,两条腿走路,农牧结合,夏天种地,冬天养羊。每家分30只生产母羊,分期扣款,让移民没有经济压力。
这么好的政策让目光短浅的人钻了空子,不但悄悄卖了当年的农产品,还把30只羊也悄悄处理掉了,然后带着几万块钱偷偷回了老家。
而留下来的那些移民们,很快迎来了政策的扶持——承包定额土地的农工们承包不敌不但不用交租赁费,国家还给予每亩215元的补贴。每个职工承包70亩土地,但补贴一项就有15050元,养老金国家还承担50%。
目前这些移民们女性都已经陆续退休,男职工也到达了退休年龄。他们在市里买了楼房,夏天到连队种地,冬天在市里有暖气的房子里猫冬,享受生活。过上了“农场有地,城里有房,开车管理”的惬意生活,那些耐不住艰苦生活的逃兵们后悔不已,怪谁呢?
但凡来过河南投亲或者旅游的外地人,随处都能听到河南的乡音。新疆的繁荣发展有河南人的身影,有他们洒下的青春和汗水。
新疆为河南人养活了那么多的人口,缓解了河南地少人多的困境,作为回馈,河南政府不但给新疆各地支援了校车,还委派援疆干部支持新疆的工作,多半以老师,医生为主。更让新疆人欣慰的是,河南政府还让新疆初中优等毕业生,到河南重点高中就读,然后回到新疆参加高考,提高新疆的高考升学率——互惠互利,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