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里所说的学习能力,不是快速读书、记忆知识、应对考试的能力,而是改变行为、解决问题、升级能力的能力。
思:从小到大,学习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有趣或充实自己,为了一个个外在的功利的目标,我们越来越不向内求,而愈发变成不真实的自己。而不知道专注于本我是难能可贵的,珍惜当下的美好,爱你所爱,做你所乐,沉于阅读,投资自己。解决问题,升级能力才是力之所及。
2、本书把“从读书中学习”的理念,进一步推广到“从信息(手机阅读)中学习”和“从经验(实际疑难问题)中学习”。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习在新领域中快速成为专家的能力——无论是面对一份新工作还是人生的新阶段。
思:从经验中学习,实际疑难中学习,是提高最快的学习途径。
3、读数理化可以益智,读文史哲可以怡情,读本科课程可以训练思维方式,读研究生课程能掌握科学方法。有些书是为了兴趣而读;有些书是为了拿到证书而读,适合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
思:科学的方法和思考方式同样重要,看你的目的是什么。
4、如果不会烧菜,那就去读菜谱;如果总是跟人闹别扭,那就去读与沟通相关的书;如果买不起房,那可以去创业,同时读读“如何经营一家饭店?”“如何做好市场?”“怎样服务好客户?”这一类的书。有些书读来是为了解决问题或者提升能力,我们称之为“致用类阅读”。
思: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关键看你的需求,要解决什么问题。所谓对症下药是也,你就是你自己的医生。
5、读书之前应该先确认自己的目的,然后选择不同的书,并使用不同的读法。比如,致用类图书就不用在乎是否读完,是否理清了作者的逻辑、知识脉络,而应该拆为己用,联系个人经验加以运用(至于原书的体系,并不重要。读致用类阅读的关键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而小说或诗集,正读或跳读都无所谓,懂或不懂也无影响,沉浸其中,物我两忘,一个闲适的下午就这样消磨过去,比看电影开心,比旅游成本低,本身就是无用之用,又关乎什么“读书无用论”!
思:学习者要学会甄别,构建自己的学习体系。
6、过去一年中看似火爆的“知识付费”,其实是由用户的焦虑、恐慌和好奇心驱动的。
思:当人一旦被自己的焦虑、恐慌所引导,就容易被牵着鼻子走。
7、认为听了也没什么用,因而冷嘲热讽的人,唱的是“读书无用”的老调:学习没收获,就指责读书没用、老师不行、内容不好。这种学习能力低下的情况,也是老问题。
思:不是知识不行,而是学习者的甄别力需要提高。
8、大多数人并不是因为知道自己缺什么,然后去弥补,而是受社会化媒体、传统媒体和内容演绎者的包装影响而做出选择。
很多知识只是长得像知识而已。
很多人也只是装作很爱学习而已。
思:认识你自己,知己所长,补己所短,知人所长,不羡慕,不追捧,学为己用。
9、著名教育家克里提克斯(Criticos)曾说:“经验本身有价值吗?并非如此——真正有价值的是在对经验进行反思之后的智力发展。有效的学习来自有效的反思,而非积极的经验。”
同样,阅读本身也不能创造价值,理解和记忆知识都不能创造价值。改变行为才有可能创造价值。并且改变行为只发生在将读来或者听来的知识内化和反思之后。
思:内化和反思,然后获得智力发展,智力发展了,你也就行动了。
10、自我导向的阅读,不太关心看不懂和记不住的问题,只关心能不能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能力,改变行为。
思:自我导向的阅读,有目的性,改变行为。
11、相信你已有所感悟,对致用类阅读来说,重要的不是看懂,而是能和自己的经验发生联系;重要的不是记住,而是能够将知识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
思:特别是用于自己的专业发展,这是为什么很多人找老师做伴侣,如果老师把自己的专业与家庭以及子女教育结合,就堪称完美。
12、职场人若想更好地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能力,就需要先装备更对症的学习方法论。这种方法论应具备如下特征:
第一,它不会成为新的生存负载:不像读书会那样要求读完全书,不像MBA要求通过考试,甚至不要求用大块时间,用零碎时间即可完成。它就好像设计精良的现场培训一样,轻松、愉快、有效。
第二,这种方法强调自我导向,也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书或老师为中心。
第三,它致力于内化和应用知识,实现能力提升和行为改变,而不是致力于理解和记忆知识。
思:内化并改变行为,根据经验反思自我。
13、
有效学习的五大公理
(1)自我导向
有效的成人学习应该强调主动参与,而非被动接受;应该强调互动和参与的研讨会,而非强调老师精彩讲授、学生认真接收的培训;应该强调一种学习氛围,使成人学习者得到认可、尊重和支持。总而言之,应该存在一种师生间相互交流、共同探索的精神。
思:不是片面地接受书本或者别人的教导,而是看其中的思想能否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力,这才是书的价值所载。
(2)关联经验
成人和青少年的另一个根本差异就是成人具有丰富的且不断增长的经验,这些经验应该作为学习资源供自己和他人使用。
所以,有效的学习应该是基于学习者的经验、充分利用学习者经验的。实际上,利用学习者经验产生的效果比想象中更明显,方法也比想象中更多。
思:关联经验包括自己的经验,也包括阅读、观察别人的经验。
3. 强调实践
无论在工作还是学习中,学习者的表现取决于他做此事的能力和意愿。能力水平和意愿水平的组合,被称作个体做此事的“准备度”,而成人的学习准备度更倾向于实用性。学习内容与他的社会角色、工作岗位、面对的问题关联度越强,他的学习准备度就越高。所以,强调实践,主要体现在“在用中学”和“在学中用”。选择学习内容时,首先要考虑“是否用得上”,判断学习效果的标准要考虑“是否用上了”。
4. 聚焦于解决实际问题
随着个体的成熟,学习者的时间观念会发生一些变化,从知识的未来应用转向立即应用。因此成人学习更多的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学习,而不是以解题和通过考试为目标的学习。成人学习没有必要过分追求理论的深入、体系的完善、细节的论证。学习者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搭建起的关联和系统,远比理论学习的知识体系重要。
5. 内在驱动
成人学习更多的是受到内在因素(希望解决问题、提升能力和自我实现)而非外在因素(如考试、考核、证书)的驱动。具备内在驱动力的成人学习者能够在学习中获得比运动和游戏更多的乐趣,因为他们不仅能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乐趣,在学习后更有实实在在的收益。
用这5条成人学习公理来衡量你的学习方式,以及你见过的各种学习方式,你是否发现,其中学习方式越符合这5条公理的给你留下的印象越深?
拆书法就是建立在这五大公理的基础之上。
在拆书帮,你永远看不到埋头归纳全书大纲、研究写作逻辑的人,你更看不到轻轻推了一下金丝眼镜边框、悠悠吐出一句诗的人,这里聚集了一群迫切想要用知识去指导实践的职场人。总的来说,他们都希望自己像张瑞敏一样能够学以致用。
思:以知识来指导实践。
14、培训和图书所包括的核心知识是一模一样的。核心内容相同,价格差百倍——难道选择培训课程的企业都是人傻钱多吗?
思:拆书要彻底,就能达到培训的效果。
15、“拆为己用”才是真的学习
诺尔斯提出的成人学习公理,在精心设计的培训课程中都体现了出来。
1. 自我导向
优秀的培训师通常会做课前调研,以了解学习者对于某个主题的认识、经验、问题和期望,在此基础上设计或调整课程。学习者在学习期间可以随时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还可以在课后评估此次学习。
2. 关联经验
学习者被提醒去回忆自己过去的做法、见闻,然后经过批判性反思,加工以往的经验。学习者还通过现场测试(不是考试),明晰自己的风格/习惯,知道自己的水平,认清自己的差距。
3. 强调实践
现场学习中的小组讨论、师生互动、公开分享、游戏和工具,让核心知识不再是单纯的理念,而成为自己参与其中的实践。另外,按照ASTD(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的报告,优秀的现场培训一定要考虑两点:第一,即学即练,即为学习者提供在安全的环境中第一次练习新技巧的机会;第二,现场反馈,即讲师在学习者练习后给予专业的点评。这样,学习者就可以在之后的工作中很容易地加以应用和实践。
4. 聚焦于解决实际问题
鼓励学习者讲出自己的具体问题,并讨论怎样运用刚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建议学习者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甚至要求学习者详细规划课后应用的步骤和情境。
5. 内在驱动
只有很少的人认为阅读(尤其是读致用类图书)本身是有趣的、快乐的,但在现场学习中,培训师往往精心安排游戏、笑话、故事、视频等多个模块,以使学习者调用多个感官参与学习,有助于学习者理解、思考和记忆。另外,小组活动也让人更加投入、更有兴趣。
培训之所以比阅读更好,关键就在于它能体现出对成人学习特点的尊重和配合,以及对成人学习公理切实的落地和操作。
思:遵循成人学习的特点,变为实践力。
16、有了A,学习者更容易理解知识。(体验)
有了A,学习者可以将知识与自己的经验联系起来。(反思)
有了A,学习者更容易应用知识。(体验)
有了A,学习者对知识的印象更深刻。(反思)
有了A,学习者可以对知识进行第一次实践(安全的演练)。(体验)
有了A,学习者在演练后可以获得点评。(反思)
学习者在拆为己用的过程中反复“体验”和“反思”,可以更好地将知识变成自己的能力,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将知识应用于工作与生活。“体验”和“反思”两个过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思:将知识变为自己的能力和行为,强调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17、有效的管理者,通常总有他自己的一套与众不同的考评方式。这套方式,第一步是列出对某人过去职务和现任职务所期望的贡献,再把某人的实际绩效记录与这项期望贡献相对照,然后检讨下面的4个问题:
1.他哪方面的工作确实做得很好?
2.因此,他可能会在哪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好?
3.为了充分发挥他的长处,他还应该再学习或获得哪些知识?
4.如果我有个儿子或女儿,我愿意让我的子女在他的指导下工作吗?
(1)如果愿意,理由是什么?
(2)如果不愿意,理由是什么?
这样的考评方式,显然与通常的做法不同。这套方式以当事人的长处为重心,以当事人能做些什么开始。而当事人的缺点,只是视为他发挥长处和力求成就有效性的限制而已。
思:思考自己的长处,完善知识体系,培养自信,做事三思,一点一点进步。
18、在这个拆页中,彼得·德鲁克分享了他对管理者考评下属的想法。他认为,管理者考评下属或者进行绩效谈话时,更多地是在“找缺点”,而德鲁克建议应该努力“助发展”。
问下大家,有多少人在使用某种形式的待办事项清单?
恐怕大家都和我一样,早上坐到办公室,第一件事是打开清单或邮箱,查看哪些事要做,哪些事还没做好,然后开始工作。之后又被各种事情打断,常有紧急的事情需要救火……这样一天下来,通常事情办不完、事情不顺利、事情又增加了好多,心情会怎么样?焦虑和烦躁,对吧?
现在,试着深呼吸,问自己一个问题:“目前什么事进展还不错?”来,想想看……
我看到很多人露出了微笑。“目前还有哪些事急需做”与“目前什么事进展还不错”,这两个问题就和如同问下属“为什么没完成指标”和“你哪方面工作确实做得很好”效果是一样的。
有人说,绩效面谈不是为了让下属心情好。没错。绩效面谈也不是为了让下属发现自己之前做得不够好,而是为了让他今后能做得更好;不是为了给他压力,而是为了实现工作目标。而德鲁克说,重要的是着眼于他的工作目标、他的实际表现,对比差异,寻找他的长处,追问怎么充分发挥他的长处……这样能更好地达到绩效面谈的效果。
思:助发展,发现长处、优点,哪些地方需要急需做的。
19、职场人遇到的问题通常不在于硬盘里的文件不够多,而在于中央处理器的处理能力不够强。但一提到学习,多数人想到的都是拼命往大脑塞资料。思路不升级,再努力也是初级学习者,往往还是“知识消化不良症”患者。
突破初级学习者的认知习惯,锻炼成为高级学习者和学习促进者,才是王道。因为比答案本身更重要的是不断思考和深化自己的提问,比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尽力消化和应用得到的知识。
思:提高大脑中央处理器的处理能力,不断地思考和深化自己的提问,消化和应用自己得到的知识。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自己主动去发现“哪里有问题”,分辨“问题是什么”。以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态度,反复探求某一问题的本质,这种“质问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其次,要细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使用什么方法能排除对这些原因的假设。在此阶段最重要的是对于“为什么”的问题,以“会不会是这样的原因”给出自己的假设。
为了使自己的假设成立,下一步就要进行验证。假设就是假设,不能以它作为解决问题的基础。如果实践验证了最初假设是不正确的,那么就马上提出新的假设。这样才能找到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
这是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也就是说,一个人是否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其特征不在于能否在问题出现时给出自己的答案,而在于能否用上述方式解决问题。
思:what?why?how?
20、高级学习者会先判断学习的目标、读书的类型。对于知识类学习,他们把书当老师;对于兴趣类阅读,他们把书当导游;对于致用类读书,他们把书当医生。
思:老师,导游,医生。
21、高级学习者拥抱新知,但从不轻信,他们会分析和整理接收到的信息。高级学习者把遇到的问题当作成长的机会,他们追问和反思真正的问题到底是什么。
高级学习者从不抱怨自己的知识储备太少,因为他们不把大脑当硬盘。职场人遇到的问题,通常不在于硬盘里的文件不够多,而在于中央处理器的处理能力不够强(无论是操作系统还是学院派系统),而且没有顺手的应用软件。
思:提高中央处理器的处理能力。
22、在当代中国,若还是不能或不愿将人类积累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我只能说:“祝你好运。”
思:早日走出原始社会吧,利用人类已经积累的知识,拆为己用。
23、通常情况下,因为实用类图书已经给出清晰的行动建议,所以不需要太多讲解。不妨多关注前因后果: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做了之后会如何,等等。
之所以要讲解原因,是因为人们在知道原因后,做一件事的意愿会更强。彼得·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曾论述,对于体力工作者,只需要告诉他“把凳子搬到那边去”“把砖搬过来”就可以了,而知识工作者大多希望别人告知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实用类图书在给出建议之前,往往会用比较长的篇幅介绍为什么要这么做(前因),你只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你对这部分的理解表达出来即可。
另外,告知人们遵循这个建议行动之后的结果(后果),会让学习者更愿意行动。你跟一个女孩子说“嫁给我吧,因为我爱你”,这是不够的。你还得跟她说“结婚之后我会给你幸福”。同样,学习意味着要改变自己以前的习惯、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所有尝试过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因此你得让他知道这样做之后会有什么好处,或者不这么做会有什么坏处。
思:对自己,要知道一件事情的后果,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除了有真性情之外,想想后果,一方面会让自己止步,一方面让自己动力十足,保持青春面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