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本书的第五页时,我再次翻到封面,认真地看着作者的名字——加西亚·马尔克斯。没错,是《百年孤独》的作者。我想也许我的孤陋寡闻,过早地给一个伟大的作家贴上了标签。
今天推荐的这本书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第三部作品——《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这时候马尔克斯还没有写作《百年孤独》,他魔幻现实主义的文风也没有显现。在这部作品中,让我们彻底地忘记魔幻,回归现实。因为书中描述的是没有国界的苦难——贫穷。
文中讲述了一个年老的上校,一直在等待救济金的故事。没有太多的情节和人物,通篇重要的人物也只有四个:上校、妻子、医生和堂萨瓦斯。全书甚至没有可以提到前三个角色的名字、相貌。只是如白描般的简单勾勒,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
文章的开头是南美让人难熬的十月,上校正准备 去参加一个葬礼,这是这么多年来镇上第一个自然死亡的人。上校把这件事当成大事来办,但贫穷却让他窘迫。咖啡罐里只剩下一小勺咖啡了,他就用小刀将最后一点的混着铁锈的咖啡末挂进锅里。仅有的咖啡他给了哮喘病的妻子,撒谎说自己喝过了。外面下着雨,但他摸彩中的绸伞已被虫蛀的全是洞。
我在感叹马尔克斯的笔力,不哀伤不埋怨,只是在简单的陈述,贫穷和无力就能戳到每个人的心坎。
这是一个关于等待的故事。上校曾经上过战场,二十岁的时候就当上了上校,他等待退伍金已经等了将近五十六年了。二十多年来上校他们一直在等待他们兑现大选后许下的诺言,但到头来没有等到钱,甚至连儿子都没能保住。这期间国家戒严,他的儿子因为在斗鸡的时候携带非法的传单而被警察枪杀。
马尔克斯的小说里塑造过许多上校的形象,这源于他的祖父。他祖父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上校。刚毅执着的军人形在他的文章中反复出现.
在小说即将结尾的时候上校第一次近距离的看见杀害他儿子的凶手,那个人个头矮小,皮肤黝黑,一脸孩子气。他直视那双猫头鹰似的小而园的眼睛,仿佛正被这双眼睛吞噬、嚼碎、消化,然后又被立即排泄出来。
上校和妻子已经垂垂老矣,妻子有哮喘病,而上校的长期受到病痛的折磨。对于其中的病他还厚着脸皮请医生过来看一看,而对自己,他说:“我没病,只是每到十月我的肠子里就好像有什么小动物在折腾似得。”
在漏雨的夜晚,上校高烧说胡话;当妻子向医生诉说时,他又一口咬定:“我没发烧,而且,要是哪天我觉得自己不行了,我会自己滚到垃圾箱里去。”
上校生性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而这种人的贫穷更让人难堪和痛苦。他咬着牙问还欠医生多少钱,去杂货铺赊账时的窘迫,胆战心惊地问邮局局长有自己的信吗,想换律师的时候又因为律师的反驳而充满了不安,被迫卖钟时地无法开口……这种老实人的悲哀,不止出现在拉丁美洲的大陆上,还出现在中国的故事中。
妻子还可以埋怨他,而他却只能一声不吭地强撑着。尊严,善良,坚守,贫穷和疾病;就像是暴虐的飓风,把他撕扯的只剩下一把骨头。
把这段贫穷写得如此真实的原因是因为马尔克斯也有过同样的等待和窘迫。当年,他因为走私报道触怒了当时的独裁政府被迫从哥伦比亚到了欧洲。在那里他过着及其窘迫的生活,有时捡空酒瓶、旧报纸卖钱度日,有时从有肉骨头的人那里借骨头来熬汤,然后再还给别人。他每天去等信,期待国内有个好消息。正是这点艰苦的经历,他才能把上校的等待写得如此传神。
苦难往往能够造就伟大的艺术,所以马尔克斯说:“我要是没有这三年穷愁潦倒的生活,我可能当不了作家。”
但苦难并不能打倒一个拉美人,他与生俱来的乐观,没有把故事塑造的那么悲戚。即使贫穷,生活依旧有美好。妻子在病好了,将屋子翻整个底朝天,在一盆盆西洋蕨和秋海棠间忙碌。当她完全缓过劲来,她用三个下午精心梳洗头发,最后用薰衣草泡水将头发洗了一遍。在天气宜人的十二月,她想在窗前载几株玫瑰花。当上校坚守底线不卖鸡时,她觉得丈夫今天人情味十足,可又教人捉摸不透,就像电影银幕上的人一样。
没钱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而比没钱更可怕的是没有爱。幸运的是上校虽然缺钱,但并不缺爱。她的妻子是爱他的,即使贫穷也无法消磨这份爱;医生是爱他的,知道他们夫妇的窘迫,却开着玩笑安慰他们;那些镇上的孩子们也是爱他们的,体谅他们的贫穷担起养鸡的责任。
正是这些,才让上校能够倔强地坚守底线,坦荡地面对困境。在文章的结尾,妻子因为没有食物而绝望。七十五岁的上校却觉得心里清透,坦坦荡荡,什么事也难不住他。
他说:吃屎。
2016年1月15日 ,于杭州。
微信ID:转陀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