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为了教育好孩子,曾经看了一些育儿书籍,读的时候很认同书里讲的理念,比如对孩子要尊重、平等,要有耐心,可是一遇到具体问题,又不知道该怎样办好。那些理念实践起来仿佛无从下手,有点飘渺。
没想到的是,偶然的原因读了《游戏力》这本书,让我的育儿观念和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亲子关系也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改善。
《游戏力:笑声,激活孩子天性中的合作与勇气》的作者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专长儿童游戏、游戏治疗、亲子教育。在读这本书前,我有些不以为然,认为看书名就知道啦,理念就是让家长多陪孩子玩,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了,可能就是玩哪些游戏有哪些好处之类的。如果你也是这样想,那就可能会遗憾地错过这本精彩的书了。
02
书的开篇就能让很多家长产生强烈的共鸣:
孩子旺盛的生命力与天生的好奇心,很容易演变成“无理取闹、惹是生非”。他们或者闷闷不乐地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或者沉溺于电脑游戏。一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那份深厚的父母之爱就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取而代之的是无奈、烦躁甚至愤怒。我们要么惩罚孩子,要么唠唠叨叨,要么就说:“好吧,你就自己待在房间里吧!”我们之所以会冲孩子吼叫,是因为无计可施,或者这已经变成了一种习惯。我们感到山穷水尽,很难再获得孩子的信任,因此实际上,我们心中是深深地孤独感。我们很想重新联结起亲子感情,但我们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开始做。
随后,书中用了大量的案例,重新解读孩子的恼人行为:哭闹、对抗、打人、破坏规则、胆怯退缩、拒绝沟通……用了几百个方法,启发我们的灵感,巧妙化解日常冲突,让孩子主动自律与合作,让我们与孩子之间保持亲密。
在阅读的过程中,这些鲜活的案例和生动有趣的方法,不断刷新我对育儿的认知:
“啊!育儿还可以这样!”
这些案例不是简单的罗列和枯燥的说教,而是将育儿理念铺垫和贯彻全程,游戏只是理念的外化。在一个个不间断的游戏案例中,我不仅沉浸其中,学会了不少游戏技巧,更重要的是完成了正确育儿理念的强化过程。
03
贯穿全书的理念是:重建联结,蓄满爱的杯子,让孩子不断获得安全依附感。
科恩博士在从事心理治疗中发现,咨询者会花大量的时间来谈论他们的童年,所以与父母或其他成人建立良好的联结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联结,是一种状态。婴儿期由于孩子的弱小,父母的照顾和关注很多,所以婴儿和父母的联结很多。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与孩子之间联结趋于随意,不知不觉产生了距离感,很多冲突由此产生。当联结断裂到了极端,就会是噩梦般彻骨的孤独感、退缩和自我封闭以及外界的愤怒甚至仇恨。
书中将心理学上的依附理论比喻为孩子需要不断关爱和照顾,就好像有一个杯子,不断需要蓄水。没有获得安全依附感的孩子,经常处于不安全感中,或焦虑粘人,或退缩和自我封闭,没有信心去尝试新事物。有的时候孩子的杯子空了,大人没有意识到孩子需要续杯的需求,孩子可能会故意行为乖张,因而受到惩罚。因为他们宁可要大人负面的注意力,也不愿意被大人完全忽视。这就解释了孩子很多看似无理取闹的行为背后寻求关注的需求。
不断蓄满孩子的杯子,是亲子联结的根本。它不是一次性投入,而是需要经过细微的日常互动持续不断并坚持多年。
游戏力——基于玩耍式游戏的养育方式——是重建亲子间深情联结的桥梁。游戏当中所激发出来的活力,所产生的亲密感,可以缓解父母的压力。游戏不仅能帮助我们进入孩子的世界,而且帮助我们以孩子的方式重新建立自信和亲情。
04
这里列举两个书中的例子来感受下游戏的魔力:
例子一
女儿在上幼儿园大班后,有一段时间不愿意自己穿衣服。爸爸觉得他明明可以自己做到的事情去故意找麻烦,不愿合作。女儿觉得爸爸对她态度不好了,不像以前一样愿意帮她穿衣服、愿意和她作伴了。父女之间的冲突出现了,女儿说不清自己被抛弃的感觉,只是一味坚持自己穿不了衣服,而爸爸把这一切理解为偷懒依赖,自己也变得很不耐烦。
经过一段时间的唠叨说教,并没有效果,爸爸想到用布娃娃表演玩偶剧的方法。一个娃娃说不相信女儿会自己换衣服,另一个娃娃很有信心地反驳说“她会的,她真的会自己换衣服。”第一个娃娃又说:“不可能,她只有5岁,她怎么会自己换衣服?”第二个娃娃说:“你是她自己穿的,你刚才背对着她没有看见!”在两个娃娃“争执”的过程冲,女儿已经自己换好了衣服,还笑得乐不可支。
玩了几次以后,女儿养成了自己换衣服的习惯。玩偶剧帮她释放了情绪,消解了对抗,比唠叨说教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例子二
女儿很不愿意剪指甲,爸爸强迫一点用处也没有,她会反抗,到处躲。爸爸发明了一个叫“停-走-停”的游戏:爸爸拿着指甲刀,从几米开外朝女儿的方向走,只要女儿喊“停”,他就会立刻停下;当她说“走”,他再往前走。如果好半天女儿都没有说“走”,爸爸就可以自己说“走”,但是女儿如果说“停”爸爸就必须停下。当女儿说“停”的时候,爸爸会被像速冻了一样停住,女儿就会开心地笑起来。
最后指甲剪好了,他们玩的很开心。女儿说停就停,使她相信爸爸不会强迫她,彼此间建立了信任感。她权力在握,能够控制事情的进展,情绪也就放松了下来。爸爸决定要不要剪指甲,女儿决定剪指甲的节奏。父女之间没有了争夺权力的对抗,双方情绪都很放松,达到了目的,也得到了不少欢乐。
很多家长会感叹:“我怎么会有这么多时间每次在他换衣服、剪指甲这些小事情上都玩游戏呢?下班回来已经很累,我想快快做完这一切赶紧休息。”但仔细想想,每次花在这些小事情上的唠叨、责骂甚至惩罚,花费了家长多少时间和精力呢?与其每次做这些事的时候都闹得像火星撞地球一样,还不如通过游戏让孩子释放情绪、建立自信、培养自律,这样亲子间的矛盾会越来越少,沟通更加高效。游戏时间,值得投资。
05
这本《游戏力》对我的最大影响,是通过有意识地实践,不断去体会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和动机,寻找适当的游戏方式帮他蓄满杯子。慢慢地,我竟然从刚开始有意识地想怎样和孩子游戏,变成在日常生活中无意识地随时和孩子以游戏的方式相处。我紧张焦虑的心情不知不觉放松了很多,能够以更加轻松的态度面对孩子的各种表现,接纳他的情绪。孩子也感受到了我的变化,反而减少了很多以前让我头疼的行为。早上起床,只需要玩一个“大灰狼要来抓走小猪妹妹(他最爱的玩偶)”的游戏,几分钟时间就能让他自己从温暖的被窝里爬出来自己穿好衣服。“抢拖鞋”的游戏追着他满房间跑,他开心得不得了,再也不用总是提醒他穿好自己的拖鞋。孩子做了我们不能理解的行为,也会主动解释他的想法,而不再是我们互相“较劲”,专注力和主动性也有了改善,可以主动拿起最讨厌的作业,写作业的效率也提高了很多。
从刻板地学习怎样和孩子玩游戏,到不自觉地用理解和接纳的态度与孩子相处,这就是“游戏力”带给我的令人惊喜的变化。正如书的最后所说:
用游戏解决一些具体的麻烦,固然是生活中少不了的内容,但绝不是游戏力的最终目的。
透过表面,针对孩子的深层需求提供最根本的营养,并且用孩子容易吸收的方式提供营养,才是游戏力永不失灵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