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突然想起一部很早之前自己就喜欢的电影——《蓝色情人节》。之所以喜欢它,是因为它是个悲剧。一场亟待挽救的婚姻,几经波折兜了各种圈子曾一度接近崩溃最后竟然挽回了?这多无趣。
一直认为这部电影美在它的悲剧属性,导演用它来讨论时间对爱情的催化作用,网友们也一度将它与《七年之痒》相提并论。当我们深陷时间与爱情不休的争论之中,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看问题——电影讨论的是从根本上相异的两个个体最终能否相融。
电影一开始就提示了很多细节,例如男主迪安提醒女主辛迪开车时要慢并且要系上安全带、出门的时候为防止狗狗乱跑要锁门等。很明显,迪安是个“保守派”,所有他做出的决定、说出的话都是他“在动荡生活中求稳”的本能地驱使。而辛迪是个野心勃勃的“实干家”,骨子里永远都充斥着不安分的肾上腺素。
所以“实干家”开车的时候会被“保守派”骂,因跑出家门而出事故的狗狗变成了女儿脑海里的“好莱坞明星狗”。
辛迪以自己女强人的事业心制裁着迪安,认为他不该在每天早晨八点喝完啤酒后去工作,而迪安的梦想简单到“我就是你辛迪的丈夫和弗兰奇她爸”。“你从没感到失望吗?”辛迪问。“我为什么要感到失望?这不就是梦想吗?”迪安回答。谈话像是追剧时突然经历的断网,在屏幕上一直转圈以示无法进行下去。最后只能无奈地笑着收场,留下一句good luck。
good luck好像是电影里的分水岭。至此之后,插叙手法里年轻时的爱情越发甜腻也更加坚定,而身在现实的婚姻却摇摇欲坠终将跌破。
又看一遍的时候偶然发现了一个细节,迪安订房间的时候问了辛迪,是想要“丘比特小爱巢”还是“未来主题房”?迪安的擅自决定让明天当班的辛迪感到不悦,辛迪并没有回答,迪安擅自决定预定了未来主题房。
未来?存在着迪安对未来生活的期许吗?
迪安和辛迪的相异并不仅仅来源于本身性格之下的价值观缩影,更来源于在没有对方出现的前半生各自所处的环境。外婆还在的时候,辛迪问过外婆坠入爱河是怎样的感觉,“我可能没有过”,外婆说道。如果说父亲和母亲日常生活中的不断争吵是能让爱情溃烂的慢性毒药,那么外婆的这句回答,无疑打通了辛迪对爱情产生惧怕与绝望之感的“最后一公里”。年迈的外婆用一生都没感受到爱情,这力度足以。
而迪安呢?“我不常提这事......大概在我十岁的时候吧,我父亲和她俩人觉得过不下去,她有了别人,你知道的......”迪安对辛迪的妈妈说着,妈妈若有所思的点着头。童年时代就存在的阴霾,被迪安乐观地压在了心底。对母爱等来自于女性的所有感情,全都倾注在了那个“我好像在哪儿见过”的女孩辛迪身上。
所以迪安所做的一切都是情有可原的吧?辛迪的成长环境让她不自觉地对爱情产生了恐惧,而来自迪安父母的前车之鉴让迪安想要极尽所能地保全一切。当辛迪说“我要离婚”的时候,迪安怕了,他忍受不了又一个支离破碎的家。“我一直在为我们的家庭奋斗啊。你想让我做什么,我会去做。”
可是你们对奋斗的理解始终是不同的啊。
在他们的爱情与婚姻出现问题的时候,迪安分别给出了拥抱以求挽救。对于这两次拥抱,辛迪始终是害怕的。只是一次选择了、一次推开了而已。
保守派是容易满足的,野心家可不是那么容易满足。野心家不安分的内心在保守派的怀抱里是得不到安定的——包括她的事业心,也包括她的恐惧感。
悲剧确实美,但导致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两者的相异。我们不也经常歌颂这个丰富多彩、和而不同的世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