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品味主义者,凡事都会很挑剔。
读书,必是经过历史沉淀,名家推崇之后,才会选择在某个宁静的夜晚,捧在手心,细细斟酌;音乐,偏爱高山流水而绝非下里巴人,聆听天籁之音,喜欢在轻音乐中陶醉,在缓缓的钢琴声或者古典乐器声中寻找久违的一份感动;运动,春夏时候的傍晚,在室外篮球场与三五知己共享篮球的乐趣,挥洒着汗水,在微风的吹拂下,格外清爽。秋冬时候,在某个午后,步行至室内体育馆,体验羽毛球带来的灵动与欢乐。
经典,体现着人类的最高智慧。它的存在,会让我们的生活品质有所提高。21世纪与远古世纪的区别之一,就是精神上的极大满足。
当然,一味地追求经典,势必会与整个世界显得格格不入。小龙女般的不食人间烟火在古代或许行得通,因为他们可以隐居山林,不问世事,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现在呢?毫无疑问,某个深山老林还有人居住,但多半没有其他人会去那儿光顾,至少大部分人不想被视为异类。所以,纵使你品味再高,眼光再犀利,还是摆脱不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我们改变不了世界,唯有改变自己以适应这个世界。
在经典与平庸组成的杠杆中,需要找到一个临界值,使得这根杠杆达到平衡。
古人群居是主要是为了安全,尤其是狩猎的时候彼此默契的配合往往事半功倍。但似乎,这一“优良基因”至今完好保存。所以,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当代人是否还有必要群居呢?首先,网络的出现,让一切都变得与众不同。近年来,自媒体的降临更是将商业模式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其次,不考虑地震海啸等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除了人类本身,没有什么能真正威胁到我们的存在,安全的隐患也明显小了很多。于是可以得出结论,人们独自生活也挺好的。但真的如此吗?
撇开人类的繁衍不说,如果人人选择独自生活,爱会慢慢消失,不容置疑;而爱消失,会换来冷漠,进而是仇恨,是战争,结局的最后是整个人类的灭亡。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从来没有一直分裂的状态,对于这一点,每个人都心知肚明。
既然摆脱不了群居生活,想要融入这个大熔炉,你就不能有太多独处的时间。在这段“非自由”时间内,若要更好地与人相处,时下热门新闻、娱乐八卦、饮食起居,这些生活琐事你就必须有所了解,这些“快速消费品”也注定与经典搭不上边。一直以来,我都很羡慕那么些人,他们早年就遇到影响自己一生的导师。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读万卷书始终比不上有位名师指路。如果你身边的朋友都是名师高人,谈论的多半是经典中的经典,自然另当别论。
自由,从古自今,都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之一,不想做什么就能不做什么,很难企及却又值得努力。在自由时间,那段真正属于你的时间内,你可以尽情的在经典的海洋中遨游,哪怕溺死其中也没有人会来救你。某文中提到过,能否善用晚上的8至10时,是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关键。它所表达的:你在自由时间内是品味经典还是继续平庸,决定了你未来的出路。
经典与平庸需要定时切换,时间点的选择需要自己把握。做人,要做一流的人,等你足够强大的那一天,你会有资格对平庸说声: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