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读《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第一章,颇有所获,总结分享给大家:
1. 未来不迎,过往不恋:张廷玉
活在当下,即不被过去所拉扯,同时,也不对没有到来的将来产生妄念。妄念是什么?冯唐说:妄念就是一个自己挥之不去,但又必须依赖他人才能实现的愿望。
如果你总是致力于追求一个身外的目标,并且用这个身外的目标来定义自己的人生,那就像把自己的命运之绳,交到了他人手上。命运一旦交到他人手上,自身便会患得患失,战战兢兢,往往有可能被这个妄念所戕害。
练武的人都知道,打基础的基本动作,就是扎马步。扎马步只有两个动作要领,第一,扎稳底盘。你得有自己的价值源头和生存之本。第二,精神内守,意守丹田。所有的东西都不在身外,永远不向外追逐妄念,我一切的行为、一切奋勇的追求,都是且只是为了我自己的成长,为了我自己人格的健全。
典型的例子,就是清代名臣张廷玉。张廷玉一生为清廷三代皇帝效忠,晚年之所以落的凄惨,除了当时的政治背景,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他被“配享太庙”这一流芳百世的名誉所毁。他一生不要名、不要利,可就是执着于雍正帝许诺的这么一个尊荣,到了晚年乱了手脚,做出几件令乾隆帝不喜之事,丢了伯爵,落得个落寞而死的结局。
2.就事论事,专注当下:曾国藩
民国著名史学家萧一山曾说:“曾国藩一生的事业成功完全来自于学问”。这句话很有意思,曾国藩的成功不是来自于他的才华,智慧,而是来自于他的学问。左宗棠也说:“我跟曾国藩关系特别好,但这个人没什么本事,终非平乱之人”。曾国藩自己也承认:“我有灭贼之志,但无用兵之才”。
那曾国藩是怎么成功的呢?老罗在书中总结了六字心法:结硬寨,打呆战。
曾国藩带兵打仗有一个规矩,他到任何地方安营扎寨之后,不管当时是刮风、下雨,首先命令士兵们挖掘战壕。这壕要挖多深?大概两米,比一个人还要高。而且要筑墙,墙要筑到八尺高,墙外还要再挖一道沟,保证把这个营盘护住不失。为此,他动不动就挖几十里长的战壕。而且一道不够,通常是六道,所以湘军简直就不像一支战斗部队,更像是一支工兵部队。
一般打仗,讲究的是运动战,不争一城一池之得失。但湘军不是这样,他们就是一个城池一个城池往下打,这就导致行军速度特别慢,因为他们要挖沟、筑墙。这种打法显得特别笨,可是曾国藩就是么坚持,他从不跟敌人搞什么精彩的决斗技法,他就这样一点一点结硬寨,耐着性子,最终真让他把敌人给拖死了。
三国时司马懿对诸葛亮,也用的是这么个心法。不过是反过来用的:我承认我打不过你,智慧不如你,策略不如你,军队战力也不如你。但是我有足够的耐性和韧劲,你来我就退,你走我就回来,虽然我没打过什么漂亮的胜战,但我也不会真的失败。司马懿就这样慢慢磨,硬是破了诸葛亮的六出祁山。
虽然两者看似用了截然相反的战术,但其心法却同出一辙,即拥有超强的耐性和韧劲,稳稳地沉住气,不服输,不焦躁,谁先着急了,谁就输了。
不仅是打战,在处理人际矛盾时,曾国藩也是用这个心法——就事论事,结硬寨,打呆战。
遇到什么事情都不管周边的因素,先看看这个事情该怎么处理。从不胡思乱想,比如说,左宗棠经常在背后给曾国藩捅刀子,曾国藩的处理方式非常简单,该解释这件事就解释这件事,过后我全当没发生过;该帮你左宗棠的时候,我还是要帮你。
有的人,遇到事情容易纠结,一会儿想想别人怎么看自己,一会儿想想如果发生了什么该怎么办,忧愁幽思。
人一想的多了,行为就会变形;你的行为一变形,对方心理就会结疙瘩,对方的行为也会变形,最后双方自然而然就产生了真正的矛盾。
那我们在生活中,如何就事论事呢,比如,一个男孩与一个女孩恋爱,但是父母坚决反对。他要是跟女孩在一起,就是对父母不孝;要是跟父母在一起,又断送了一段美好的爱情,所以很纠结。但如果就事论事的话,其实很简单,该爱这个女孩你就去爱,该结婚就结婚;同时,该孝顺父母,你就诚心诚意去孝顺父母,哪有父母会一辈子记恨子女的?只是你把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调到了现在,想得太多,所以才让它产生了矛盾。
再比如,在工作中,你和他人有竞争关系,他人对你有防范心理,说话做事,字里行间的,常常让你不舒服。那这个情况,怎么就事论事呢?很简单,不要多想,更无需在意他人跟你玩什么心眼,如果看见也就跟没看见一样。该做工作做工作,该与他合作就合作,该相处相处,做事情时,不念过去的矛盾,相处时,也不对未来产生妄念。只是专注于当下要做的事情,永远保持在自己的中心点上。如此,即便你成就不了曾国藩那样的事业,你也会在自己的生活中,保持你的平衡。
最后,我还是要再次向老罗致敬,他总能够把一个道理,引经据典,用一种特别有底蕴,有趣味,有故事的方式呈现出来,令人既感兴趣,又印象深刻,还能学到干货。
End.
正在闭关修行的羽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