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沁蓝
最好的教育源自内心,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每时每刻。——约翰.戈特曼(知名家庭教育家)
最近看了一本书,樊登大力推荐的金伯莉.布雷恩著的《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从书名我们就可得知,这是一本讲述父母如何陪伴孩子玩耍的书。
正如书中所说,孩子真正看重的是和父母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尤其是七岁之前的孩子。
因为玩耍不仅可以释放孩子的能量,还可以让父母真正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加深彼此的了解。
这一点,现在的我深有体会。
现在我就特别珍惜和三岁崽崽一起玩的时光,不管干什么,都是一种无可替代的天伦之乐。
从长远来看,教育子女就是一种投资,正如前文所说,现在所有的努力是为了确保孩子们能够健康成长,而收益也许会在未来某一天出乎意料地降临。
对于孩子,父母应该多一些陪伴,多一些支持和理解,关心他们的需求,聆听他们的心声。
但你可能会说,我也想做个好母亲,可有的时候真的很让人抓狂。
是的,正如作者所说,她作为一个育儿专家和二宝妈,也经常被气得鼻孔出烟。
何况我们这些非专业的实习者。
每一个人都不是完人,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作为父母我们都需要怀着最大的包容和忍耐去对待孩子。
比如...
01
孩子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常常上演一哭二闹三发飙的情景,如何应对?
婴幼儿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无法用语言简明表达需求,在初期唯有通过哭泣来传达心声,这时确实很令人抓狂。
因为这时根本无法正常沟通。
此时,父母需要成为解读孩子肢体语言的专家。
新生儿一般都不建议哭得太长,所以父母必须在短时间内找出孩子哭泣的原因,是饿了、尿了、倦了、疼了还是其他,并且对症下药。
大一点的孩子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但也变得爱说“不”,甚至闹情绪胡搅蛮缠。
比如孩子玩手机不想停,看电视不吃饭,这时我们不能强硬地抢夺或呵斥,更好的办法是转移注意力,因为1-2岁的孩子是很容易被新事物所吸引而忘记刚刚的事情。
再大一点,尤其是三岁以后,开始上幼儿园的孩子一定要养成好的规律,父母也可以安排一些必要的流程提醒孩子,让孩子有一种仪式感,知道洗完脸刷完牙就是要睡觉了,睡前和爷爷奶奶说“晚安”,饭前必须洗手穿好围兜等。
孩子自己有了这种意识和认知后,父母就很省心了。
当然,父母在关前门的同时也要开后门,比如给孩子表达自己情绪的权利。在前一篇文章中,我说过父母很容易忽视孩子的感受,这是很危险的。
让孩子感觉自己受到了尊重,让她知道每一个人都有生气的权利,通过陈述表达感受,告诉她情绪是可以控制的,这样孩子自然不会轻易困惑于自己的感受而哭闹不止。
02
孩子在必须做的事情上不配合怎么办?
这样的事真的很多很多,比如吃饭、漱口、吃药、打针、换衣服、按时睡觉、学会大小便等,绝大部分孩子们都不会乖乖配合,尤其是年纪越大越难做到。
孩子是最了不起的模仿者,因此如果父母有意为之去做某事,并且表现出极大的乐趣,孩子自然被吸引并加以效仿。
我就是通过这个方式,让宝宝每天期待漱口的。
孩子天生喜爱游戏,所以也可以在穿衣服、吃饭这样的事上,设置一些游戏环节,让她自己享受游戏乐趣的同时,又能够配合你穿好衣服,吃好午餐,也是一种百试不爽的好方法。
提供一些选择,让孩子有参与感,也会增加他们的配合度。
比如“宝贝,你今天是想穿这件红色的棉袄还是紫色的棉袄呢?” “我想穿这个。“
“宝贝,你是想现在洗澡,还是十分钟后再洗。” “妈妈,我还看一会,等会去洗。”
我经常用这个方法,让宝贝乖乖穿衣、开开心心洗澡,且百试不爽。
对于一些特殊的情况,也可以给孩子正面奖励,比如打针吃药。
相信没有哪个孩子能够开开心心地吃药打针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孩子最心爱的玩具和零食加以引导。
03
孩子什么都找你,特黏人怎么办?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开始和妈妈分离,这时的孩子很容易产生分离焦虑,比如抱着妈妈的大腿不肯让妈妈去上班。
这时,你是狠心坚决不回头、趁他不注意偷偷溜走,还是心软请假陪他呢?
由于年幼的孩子习惯了你的陪伴,如果突然发现你不在身边,很难接受这个事实,也无法调节自己的情绪。
这时,我们可以提供一个过度性物品,比如毛绒娃娃、安抚奶嘴等,它起到了一个安抚作用,也可以作为父母的象征,给孩子以安心。
可以预见的是,分离焦虑总会过去,所以父母千万不要偷偷摸摸地走,一定要高高兴兴地离开,最好让宝贝自己和你说“拜拜”。
因为如果你总是偷偷溜走,孩子会极度缺乏安全感,总是害怕你突然消失。
随着孩子的朋友圈不断扩大,他需要独立去处理一些事情,比如和玩伴的纠纷。
当他和同伴因为抢玩具而找你时,我们可以鼓励他自己想办法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代替他处理。
“妈妈,哥哥抢了我的玩具。”
“是吗。”
“是的,妈妈,我要我的飞机。”
“你看起来很生气,你非常想要你的飞机对吧?”
”我喜欢那个飞机。“
”哥哥抢你的玩具是不对,但你告诉妈妈,你是不是玩飞机玩了很久呢?如果下次去哥哥家,你也很喜欢他的飞机,你会怎么办?“
“来找妈妈帮忙。”
“妈妈不在身边呢?也许你可以说,‘哥哥等你不玩了,可以把飞机给我玩吗?’“
“好的,妈妈。”
“那现在你应该怎么做呢?”
“好吧,那就先给哥哥玩会。”
“对的,我相信宝贝能够做到的,妈妈爱你,你自己去和哥哥说吧。”
很多时候孩子向我们求助,我们不要马上代劳,而是观察并在必须的时候提供适当的帮助,也可以示范告诉他如何去做,但一定要给他自己动手的机会,这样才能培养他独立的个性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04
孩子犯了错误怎么办?可以体罚吗?
孩子犯错后,父母最需要的是冷静。
无论你当时有多么生气,都不要冲他大喊大叫,随意体罚。
硬碰硬绝难有更好的结果。
暴力需要慎用,幼儿时期是大脑发育的敏感和关键时期,体罚所引发的恐惧会对儿童的大脑发育造成不良影响,极有可能影响其一生。
有研究表明,一味的打骂会降低孩子的智商,而平静和安定的状态才是最有利孩子大脑发育的。
那些问题少年很多都是来自问题家庭,尤其是暴力倾向严重的家庭。
暴力倾向是有传染性的,研究人员发现,经常挨打的孩子比一般同龄人更具暴力和犯罪倾向,这一点值得家长们警惕。
因为你在打孩子的同时,就是在教会他们“一切用拳头说话”,而且这种暴力行为发生得越早性质越严重,恶果越可怕。
很多家长打骂是出于自身发泄,而并非他们所标榜的是要调教,如果用其他方式也做得到,岂非更好。
我们应该思考下:为什么伤害动物叫虐待,伤害成年人叫殴打,而伤害孩子却称之为“管教”呢?
其实孩子犯错后是良好的沟通时机,父母可以趁机让孩子反思自己刚才的行为,并进行约束,并鼓励他下次做得更好。
“妈妈,不要打我。”
“妈妈为什么要打你?”
“我把妹妹推倒呢?”
“那你为什么要推倒妹妹呢?”
“因为她拿走了我的芭比娃娃。”
“如果下次这样,你应该怎么做?你还会不会推倒妹妹?”
“不推了,但她不能拿我的芭比娃娃。”
“那你告诉妈妈,你还有什么玩具是可以和妹妹分享的?”
“我还有两个恐龙蛋。”
“我知道你很生气,但推人是不对的,也许你可以借一个恐龙蛋给妹妹。”
”好吧,她可以玩恐龙蛋,但只能借一个。“
孩子需要知道怎样做是对的,下次才不会犯同样的错误,尤其是那些不能碰的,比如插电座、冬天里的冷水、尖锐的物品等。
作为父母,我们有义务告诉他们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不能做。
当然,父母也会犯错。
父母如果勇于承认错误,无疑是在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我们可以借机指导他们如何道歉,点明自己的错误所在,并和孩子分享心理状态和感受。
孩子天生富有强烈的同情心,会竭尽全力去帮你。
越是相互理解,关系自然就越发亲密。
05
孩子不适应新环境怎么办?
相信所有家长在送孩子初入幼儿园时,都体会过他们撕心裂肺的哭喊,有些甚至会持续一段时间。
这时,一些家长有可能会心软,放弃这个做法,从而贻误了孩子学习自理能力的好时机。
在带孩子去一个新环境以前,我们必须告知孩子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你对他的要求是什么。
如果孩子事先有充足的心理准备,这种抵触情绪就会小很多。
比如带孩子去外面的饭店吃饭,就一定要提前告诉他,饭店是一个什么地方,有什么好玩的,有什么规矩,比如不能随便乱跑、不能大喊大叫等。
简单的解释可以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准备,让孩子们知道在饭店里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
可以提前准备一些孩子喜欢的东西,以应对接下来可能发生的状况。
比如每次去医院接种疫苗,我都会带孩子最爱的玩具和一些零食。
所以,我们在送孩子上幼儿园之前,一定要提前做足功夫,让孩子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当然,我们也需要多给孩子一些接触外界的机会,即便是显得比较麻烦,但请相信这样更能够促进宝宝的健康成长。
谁都无法做到完美,所以,如果你想起以往的做法有些许欠妥,请不要气馁,我们可以调整阶段目标,一步一步了解孩子们的世界,你会发现那些是你曾经拥有却遗失的美好。
孩子是父母唯一逃脱不了的天职,请记住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而不是买的那些电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