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风,总飘浮着离别的音符。
一晃,毕业已近6年。人类的社会适应力总是令人惊叹,不知不觉间便漂白了几缕青春的发丝,变得如同拧好发条的木偶般,日复一日地忙碌着,无暇亦不敢回头观望,生怕瞅见镜中那个熟悉又陌生的自己,顿生些许怅然若失。
夏日暖阳撺掇着人们走出蜗居来到户外,也为无数音乐节创造了绝佳环境。乐队的夏天,想必就是敏锐地嗅到了夏天与音乐的精神联结。在盛夏燥动的日子里,人们更愿意尽情释放所剩不多的热情。
离家不远的京张遗址公园里,毕业季音乐节正如火如荼地举办着。在致敬詹天佑“人字形”铁轨的环丘下沉广场,一组大学生乐队正在演奏着原创歌曲。他们的嗓音略显青涩,乐器演奏也还稚嫩,但散发出的生命力却如野草般旺盛。京张遗址公园是近年来非常典型的公共空间更新项目,从最初布满架空线的防护绿地,摇身一变成为周边居民的一块福地。老站房南侧的空地上,阿姨团正随着音乐起舞,音量不大,却足以尽情挥洒汗水;东南侧的沙地和蹦床区是遛娃人的天堂,还有一些互动式的趣味运动体验设备,令闲不下来的孩子们早早地排起了队;西侧的球场里,正在进行一场区超足球赛,大叔们虽已到了日渐油腻的年纪,心里却仍是追风少年;球场铁网旁的观赛区里,一些少年少女在秋千上摇晃着青春,目光随着皮球的位置移动着,唯恐稍不留神,进球的瞬间就会溜走。环丘广场平日里是孩子们嬉戏打闹、奔跑滑行的游乐场,在毕业季的加持下,各类舞台设备有序地摆放着,一支又一支校园乐队你方唱罢我登场,翻唱居多,更显出原创作品的可贵。下沉广场的台阶上很早便坐满了观众,有乐队的亲朋,更多的是周边的居民,有些老先生虽然听不太懂流行歌曲,却也饶有兴致地观望着,似乎在回想自己同样充满激情的青葱岁月。不远处传来轨道交通13号线的轰鸣声,恍惚间将人拉回京张铁路刚刚建成的日子,再一低头,看见脚下锈迹斑驳的铁轨,耳畔响起现场演奏的怀旧老歌,时空交错,人类短暂一生在时间长河里不过浊水一捧,却也期望能翻起浪花一朵,不虚此行。
与毕业季音乐节相比,北京客厅举办的落日音乐会更显专业。虽是免费的音乐现场演出,但歌手基本上是全职的。每周选在不同的场地,其中两场恰好在离家不远的购物公园,同样是下沉广场,却紧邻地铁与商场,为远道而来的大客流提供了最佳出行选择,也为原本有些冷清的购物公园带来了人气和消费力,不妨称其为公共交通导向的商业开发与公共艺术的结合。下沉广场被办公楼宇包围,随着黄昏临近,歌手开始暖场,落日余晖洒在每一位听众的脸上,温暖而不刺痛,似乎被包裹在一片与世隔绝的场域,搁下了平日的烦恼与忧愁。夜幕降临,舞台灯光亮起,抬眼望去,广场顶端勾勒出弧形的天际线,两侧的楼宇上亮起霓虹,闪烁中营造出些许赛博朋克的未来感。下沉广场的中央,身着阔腿裤白衬衫的歌手正在演唱蔡健雅的达尔文,如泣如诉,想必这首歌曾伴他走过某些艰难时刻,如今这份力量透过歌声得以传递,令人动容。随着歌声的层层递进,在收尾时歌手放飞了手中的气球,似乎在与过去道别,似乎在放飞所有的纠结。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音乐,对多数国人而言,或许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但总有那么几首歌,在人生的至暗时刻,替我们说出想说却不敢开口的话,帮我们下定决心接受无可挽回的现实,助我们张开颤抖的双臂,拥抱未知。
音乐既可凭借悠扬的旋律给予我们美的享受,也可用精心设计的编曲激发我们心底积蓄已久的情绪,更可以承载战争与和平、自由与控制、自然与文明等更加宏大而深邃的主题。
叔本华曾言“音乐,它跳过了理念,直接达到意志的最高级别。它完全是不依赖现象世界,简直是无视现象世界;在某种意义上说即令这世界全不存在,音乐却还是存在;然而对于其它艺术却不能这样说。”以唯物史观审视这段话,虽然存疑,但其对音乐的推崇溢于言表。
音乐如世间万物一般,在时间的流逝中循环前行,发展至今。不久前回归的歌手节目,隐约揭示了主流华语乐坛略显停滞的状态。这种停滞,既体现在多数歌手们在舞台上有意识做出的艺术选择,也体现在音乐市场中各类风格受众的多寡。当多数听众仍然仅在歌手放声狂飙时才报以喝彩,仅在歌手演唱似曾相识的芭乐时才高呼好听,音乐一词的涵义便已被异化。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
然而,从挑灯夜战的学生时代,到纵身跃入人海摸爬滚打,我们似乎并没有多少时间探究“旋律好听”之外的音乐审美标准。且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词对于一首歌的意义占比远高于其他地区,曲则位于词后。或许当宋词得以与唐诗齐名流传千年时,节奏与律动等音乐性模因就悄悄隐去了踪迹。在千年之后,现代工业乃至信息社会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恰如艾略特笔下的荒原,只有“干涸贫瘠而无雨的雷声”。
但在那些落日余晖映衬下的舞台,某种希望如火种般闪着微光。
当音乐现场邂逅公共空间,欣赏音乐的门槛被大幅降低,音乐作为一种联结人与场所的媒介,激活了人们心底对于艺术的向往,也拧动了审美演进的发条。
我曾在许多城市的街头邂逅音乐带来的感动。在天津五大道的民园广场,在西安的城墙脚下,在成都的玉林路,从干净质朴的民谣,到融合秦腔的摇滚,到律动十足的节奏布鲁斯,都大大强化了人们与那座城市的联结感。透过歌手们的走心演唱和听众们的各异神情,人生百态静静流淌在乐声之中。
北京在音乐现场与公共空间的融合方面曾束手束脚,秩序与活力的天平一度失衡,如今终于有了转机。
公共空间的真义也愈发彰显,空间本身是载体,其所发挥的场域能量需要借助文化模因得以增幅,在众多公共艺术中,音乐或许是最佳选择。
在愈发贫瘠的电子荒原,音乐化作一丝温存。体悟爱与疼痛,不觉茫茫道路长;投身生活历险,并肩莽莽原野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