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的节日总是代表着一种主旋律的美好象征,尤其是那些有着特别寓意的节日。国庆节我们欢庆祖国,劳动节我们表彰劳动;圣诞节我们在睡梦中期盼着圣诞老人。
而今天的这个愚人节...仿佛总是带有那么一丁点被恶作剧和玩笑包裹的戏耍意味。
在这个探讨表白是真心还是玩笑话的时候,我想和你聊聊另一件事。
研究生考试刚落下帷幕,几家欢喜几家愁。我的一个朋友也是这万千大军的一员。落榜的消息是通过她的朋友圈宣告的。我们聊天的时候,虽然她的字里行间仿佛已经接受了这个结果的洒脱,可是那种失落感依然紧紧缠绕着她。
她是一枚学霸,至少在我们这些人当中是最努力的一个。无论是什么方面都是名列前茅的存在。她也有着远大的志向,她想要跳脱这一层圈子,想去认识更多更优秀的前行者。在这种强大的驱动力下,背负起了被旁人指点过于功利现实的境况,我也曾问她是否这样太累太过于冷淡,她说她乐在其中。可能有时候过于无情的表现也是她太想要得到的证明。这种性格自然引来了他人的奚落。落榜这个结果仿佛要将她两年的努力全部否定掉。我的耳边也常常会出现一些嘲笑之意,无非是努力无用之措辞,从智商贬到情商,从为人笑到做事。我并不觉得评价一个人的言论自由有何不妥,但这种仅仅因为私人恩怨就将他人的努力视而不见的行为总是过于极端。每个人的努力都应该是伟大而又值得尊重的。
前几天她告诉我,她决定二战。她告诉我虽然这次失败了,但是她学会了与孤独为伍,学会了战胜惰性的诱惑和将学习变成了一种一生的事业等等,这些都成为了她独有的宝藏,让她的人生更加丰富了起来。希望明年她可以旗开得胜。
实用心理学有一个实验,在面对需要伸以援手的局面下,没有旁人的情况下个体帮助的可能性是最大的。旁人越多帮助的可能性则越少。这正是由于每个个体对于旁人眼光和评价的重视程度。选择帮助的那个人相当于脱离了沉默的群体,这种少数派的不适感会使本心的意愿降至最低,个体也就不会伸出援手了。
我们又何尝不是苦尝过失败的滋味,有着努力没有得到应有回报的时刻。有些人爬了起来,选择继续前行。有些人退回原点,关上了心里最后一丝火苗。而他人的评价总是那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将还在犹豫不决的勇士变成了止步不前的木头人。人作为群居动物,社会评价始终是人生价值的重要指标,但是当这种东西变成追寻人生意义的阻碍时,为何许多人紧紧抓在手中不放,仿佛丢掉这颗石头就会沉入海底溺水而亡一样。学着跟随自己的内心,不要到了七八十岁坐在摇椅上,才后悔自己的一生都活在了他人的眼里。
别人口中的愚人不可怕。心里的恐惧才是重症。
愚人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