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到中国的教育问题,很多人就会像看国足比赛一样皱起了眉头。很多人都明白我们的体制有很多的问题,分数不是一切,只是所谓的素质教育提了数十年,到如今呢,还是遍地开花的中考高考培训班,还是一样地补课晚自习泛滥。
为什么问题存在了如此之久,都无法解决?印度人却给了我们一个答案。我们一直在讨论教育,但有没有人敢说过,中国其实连教育都没有呢。
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有一句台词是这样的,“就算马戏团的狮子也会因为怕鞭打而学会坐在椅子上。可你们只会说这是训练得好,而不是教育得好。”
各位教育工作者、家长,有没有思考过,你们到底是在“训练”孩子,还是在“教育”孩子?
生存不是竞赛,而是活出真我。
贪玩是人的本性,人类能与地球其他生物不同,就是能将自己不好的本性遮掩,这中间教育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在孩子认知能力有限的情况下,确实需要一些措施,去逼迫他去压制自己的恶。不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善与恶其实是共存的。
我们不能说强迫小朋友去学习去做作业就是错的,在小学阶段,确实需要一些强制措施,去尽可能压制人类内心的“恶”。
我们教育局曾经做了一件很正确的事,就是取消了小升初的考试,一定程度上也是顺应素质教育的大势所趋。但是我们的家长甚至一些老师,依然将孩子摆在了赛道上,这一点被《三傻》无情讽刺。
影片中戴眼镜的这位法罕,他的角色遭遇似乎就是大多数人的写照。从一出生就被家人寄予厚望,好像从来就没得选择。
大人从来就不会尊重小孩,小孩又怎么能学会去尊重别人。即便在小学阶段取消了成绩决定一切,我们旧有的观念却依然存在,实际上多数人还是在乎考试成绩,孩子也只知道要读课本而不是学做人,更糟糕的是,等孩子上了中学阶段,成绩决定一切,学习就是竞赛,就变得名正言顺。
大人们便以各种接近恐吓的方式告诉学生,你必须要读书,不然就会找不到工作,就会像路边的乞丐一样要去捡垃圾为生。
动物有着想要生存的天性,面对威胁会感到害怕,就像马戏团里的动物。可怕的是,到了中学阶段的学生,就彻底沦为了马戏团里的动物,就像狮子已经不是狮子,是赚钱工具;人也早已不是人,是量产产品。也许我们一直在讨论的所谓的教育,更多的,是一种“训练”。
第一,学生因为恐惧去学习,还是因为求知欲去学习。
我们心里都清楚是前者还是后者,因为我们都是从体制里走出来的人。学校本来就是一个学知识的地方,每个人都能学到自己想要学的东西。
可我们真的是因为对文字感兴趣而去学语文吗?
因为对数字的神奇感兴趣而去学数学?
因为对外国妹子感兴趣而去学英语?
不,是因为对成绩不好而被骂的恐惧而去学习,这无疑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
学习本来是件快乐的事,获得知识能让一个人更加强大,但为什么这种快乐却变成了要考第一满足虚荣心的快乐。
第二,为迎合应试的教学方式。
这个问题在高中尤为明显,有一个名词叫“题海战术”,学生花时间拼命做题,为的不是巩固知识,为的只是考试。
这么做也许是迫不得已,因为要通过考试,才能上更好的大学。很多人谩骂这种体制,但国情如此,很多事都不是你想象中那样说变就变的。
有些事我们无法一时去改变,但明知道是不好的,为什么还要去迎合呢?我们有些所谓的人民老师就是这样子的,在他手下的学生完全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一天到晚被逼迫着做堆积如山的试卷。
这还不是最可恨的。更可恨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容易获得高分,教导学生投机取巧。尤其明显的是语文的作文教学,写作是一件可以抒发人类情感的东西,但是自从老师告诉学生:阅卷老师其实只看头和尾,中间只是扫一眼之后,原本最能让学生发挥自己想法的作文,变成了禁锢学生思想的牢笼。
非常荒唐的是有些老师居然要求固定作文格式,不为别的,只为了学生能在考试的考试能够拿到好分数。所以学生也做出了例如写作凑字数此等非常荒唐的事,可能他天生不适合写作,但更多可能是他完全体会不到写作是可以抒发的自己的情感,说出自己的感想,这完全是一件很让人舒服的事,但老师们只看分数的教学方式却抹杀了一切。
运用写作的技巧是为了让别人更容易理解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为了拿高分。为什么我们的教学总是要变得严肃,总是要和成绩挂上关系呢!
第三,比赛的不只是学生,老师们在比,学校之间也在比。
为了让学校能更积极地投入“教育”事业,教育局会给学校分等级,于是学校也给学生分等级。为了能进更好的学校,要有更好的学习环境,就必须有更高的分数。
但什么学校是好的呢?
能教人死记硬背、投机取巧拿到高分的学校就是好了吗?好的老师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果有成绩差的学生,会觉得丢脸的老师大有人在,因为我们的“教育”是带有功利性的。
也许不是我们的老师不尽责,而是在功利性的大环境中,人性的驱使,让原本真正想要教书育人的老师,变得不择手段,只为了提高学生成绩,完全不考虑他们真正能够学到什么。所以我们都将学到的还给了老师。因为那根本不是我们自愿去学的,也根本不属于自己的知识。
原本真正要教书育人的学校,也因为想要得到更好的所谓声誉,强迫学生去学习,变得迂腐不堪。
就像我们都知道分数不能代表全部,我们很想这样认为,但似乎学校却不这么认为。所有学校都会公布学生的成绩,所以谁都不想要考低分,于是所有人想尽办法不考低分,学习知识主要目的早已被抛之脑后。
我们为什么不试着像兰彻说的一样,不公布成绩呢,让读书回归到知识。考试分数是检测知识学得怎样的一种手段,不是一种比较好与差的手段。我们在学校是为了能获得想要知识,而不是为了考第一,满足虚荣心。
第四,学校不是学校,而是监狱,处死学生。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但年少无知的学生怎么反抗呢?大多数人只能服从,而有小数人则选择了用极端的方式。
《三傻》作为要当然不会忽视这一点,当阿米尔·汗拿着印度学生自杀数据去见校长,得到的校长的无视,这同时也是印度社会对这一现状的无视。
我们国家的态度相对要好很多,对青少年自杀问题整个社会是颇为关注,但是...
有人关注问题,并不等于有人能解决问题。与印度教育制度不谋而合的中国教育,学生自杀率也是像房价一样水涨船高。一项调查显示:上海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不行实现自杀的人越来越多,但那些有过这个念头没有成功的呢?精神上的囚禁往往比肉体上的折磨更可怕。
曾经有一位可以说是天才的少年,18岁就已经出版了两本具有学术分量的专著著作,他本可继续出版新书,成为这个社会不可多得的历史学家,但是他那年遇上了高考。
林嘉文,陕西西安人,被誉为“史学奇才”的他,在18岁就草草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曾经发过一条微信:越发不明
白自己这么拼是为什么,如果说是为自己,那只能说是为拼而拼。我们本可以告诉他,你其实不需要管高考,你可以做你自己,你未来将会在历史学上有伟大的成就。
只是,一个人喜欢追索,哪怕是对任意领域的,都会受到现实的阻挠和精神的压迫。支持的人屈指可数,反对你的人一浪接一浪,最可怕的是很多亲生父母往往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人。
如果学校还是追求升学率的功利,用监狱式的制度控制学生,把学生当做是产品,按统一标准生产,你不能有不一样的发型,你不能有不一样的着装,你不能有不一样的动作,考试就是活着的理由。每个人都一样。学校达到了他的目的,但学生呢?看不到自己的未来,那他们的生命还有什么意义呢?
有一种谋杀,不是杀死肉体,而是杀死灵魂。
不仅仅是学生时代 我们一生都在监狱里头
死记硬背、投机取巧能让我们顺利度过学生时代,但是我们的人生呢?
即便到了大学,看似自由了许多。但对于上级的惧怕、服从早已深深植入潜意识,对于老师的话就必须遵从,不敢质疑反对,为博得表演而讨好老师,就像员工为了得到上司赏识而套近乎,私下却说别人的不是。
老师具有中央集权式的管教方式,虽然得到了好的管理,但忽视了对学生心智发展的影响。再加上对好生差生的区分,形成了一种阶级分化的观念。这样的观念潜移默化到了社会,老师就像领导,好生就像有钱人,差生就像穷人。
学会了言听计从,学会了怎么考试,只是至始至终,我们都还没学会尊重是什么。
不仅仅是阶级分化越来越明显,到了社会,“比赛”的心态越来越严重。听着朋友还是很穷,很难过,听到朋友一夜暴富,更难过。
《三傻》里让反面教材查尔图获得了他眼里的成功,有车有房有女人。只不过他做这一切只是为了要赢过主角兰彻,但电影最后的结局却对于这种大多数人认为的成功给予了狠狠地讽刺。
成功不是在别人眼里的,而是自己心里的。很多人都像查尔图一样麻木地追求财富和地位,却没有想过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么,活了大半辈子,但只是为了别人眼中的自己,而不是自己发自内心想要成为的人。
就算得到了财富又怎样呢,到头来还是为了别人,而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些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也许糟糕的并不只是体制,而是我们自身的观念。
于是我们怪罪体制,怪罪整个社会风气。但又有什么用呢?没有人拿枪指着我们一定要顺从,其实只要我们能有一点点的勇气,去尝试去改变、去抵抗,没有尝试就觉得不可能,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那这一生就会变得平庸。
但无论问题多么严重,我们都要告诉自己,“ALL IS WELL”。
虽然不能解决问题。
但至少我们有勇气,试着去改变。
守护住他们原本善良的心,去除他们原本不良的天性,这才是教育存在的意义。我们必须改变,重新认识教育的核心是什么,到底是育人还是炼人,是要要成绩还是要认知,我们必须全部归零,回到起点重新审视,而不是在已经错误的道路上垂死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