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打败项羽夺得天下后,第一件事情是夺了韩信的兵权,并用陈平的计谋,将韩信软禁于长安,让他锦衣玉食而无所事事。此时韩信的主要任务就是陪着刘邦喝喝酒聊聊天,与他一起回顾往昔的峥嵘岁月,也就有了历史上的这段著名对话。
刘邦:像我,能够统兵多少?
韩信:陛下不过统领十万人而已。
刘邦:那么你呢?
韩信:对于臣下来说多多益善。
这段话也是后世“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这个成语的出处。韩信的意思是你刘邦也就领兵几万人而已,搞搞游击战地雷战,过了十万人组织正规军大兵团演练就不是你能驾驭的。得出这个结论,也有历史根据,就是在彭城之战中,项羽领着三万楚军大败汉与各诸侯的六十万联军,而这六十万人马的最高统帅就是刘邦。
彭城之战,是刘邦最惨痛的一次失败。
当时,刘邦已经攻下楚国首都彭城,夺了项羽宫中的财宝美人,笙歌燕舞,沉浸在前所未有的胜利喜悦中。当项羽率领三万精锐穿越联军各个联结点秘密插入彭城西部时,刘邦联军根本没有察觉,也没有任何阻击。利用本土作战的地形优势和同仇敌忾的楚军将士,项羽充分发挥以少胜多、灵活机动、擅长突袭的优势,两翼围攻,迂回包抄,断敌退路,开始对联军进行各部分击。六十万大军仓促应战,收尾不衔,刘邦的指挥才能捉襟见肘,根本组织不了正式规模的应对和和抵抗,联军各部自顾不暇,没有阵形,有二十万士兵完全是在被楚军追击中溺水而亡。
刘邦本人逃得也极为狼狈,本已被楚军铁骑包围,眼看就要束手就擒,却突然刮起一阵沙尘暴,昏天暗地,冲乱了楚军战马,刘邦在数十个警卫的掩护下,脱逃成功。
刘邦有很多的缺点,也有很多的优点,在他生长和奋斗的这段风云历史中,军事才能肯定不能算入一流,但他一生恰恰对自己的军事才能颇为自负,一般人根本不入其法眼,唯独服韩信,所以特别想听到韩信对自己的评价。
有时候我也很好奇,不知道高祖这种天不怕地不服的勇气和自信从哪里来。不说别的,单就自己联手的韩信,对手的项羽,他是怎么做到对自己的军事才能始终念念有词的。前204年垓下之战,统兵六十万联军的是韩信,有条不紊,镇定自若,大败项羽,灭楚兴汉。垓下之战,是项羽一生军事交战中唯一的失手,即便如此,依然领着最后的二十八骑,面对层层包围的汉军,做出一战溃围、二战斩将、三战夺旗的突围,快速顺利地逃到乌江。背靠乌江,项羽和幸存的二十六骑是等着后面遥遥追来的汉军做殊死决战的,“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像所有成功的人,刘邦从沛县起兵走到最后兴建大汉,身上有着一种最宝贵的品质,就是坚持不懈,从不气馁。别说气馁,他对彭城之战这么重大的失败都不放在心里,当然这里指的是战略上藐视失败,战术上还是很重视的,垓下之战时,他毫不犹豫地把最高指挥权交给韩信,自己退隐幕后。
没有什么失败能让刘邦产生沮丧失落、郁郁寡欢的不良情绪,他也从来没有丝毫的自我否定,恰恰相反,始终坚信和坚持自己的目标。他的目标是什么?当他还是一个最普通的秦帝国子民时,有一次看到始皇帝巡游,由衷感叹,这才是大丈夫。从此,成为始皇帝这样的大丈夫就成为他的理想和目标,从来没有怀疑和动摇过,不论中途遇到的是打击、阻扰、失败、困顿,也不论战友和对手是多么的强大多么的卓越,刘邦都能做到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不厚彼,不薄己。
刘邦的奋斗生涯中,从不把精力虚掷到患得患失的忧思或者猜想中,该打仗的时候打仗,该相持的时候相持,该放手的时候放手,该听建言的时候就听,也许正是因为对目标百分之百的聚焦,让他每次都能选取最正确最可行的判断和行动。
试想一下,如果换做你是刘邦,遇到彭城之败,能不能做到丝毫不受影响,不受左右,可以云淡风轻、不以为意地跟韩信聊起往事。所以,当韩信说出自己统兵多多益善的时候,刘邦笑着问了一句:那你最后怎么还让我统了呢?
不是每个人都像刘邦一样具有帝王之相,但我们可以跟他学一条,管他什么不如意不尽兴不痛快,都可以不为所动。
明明白白、扎扎实实地做自己想做的,破锣一般的嗓子也可以天天唱歌,粗短圆桶的身材一样可以无所顾忌地穿超短裙,遇见入眼上心的帅哥一样可以冲上去搭讪勾引挑逗,书都没读过几本的文字票友一样可以天天胡诌海写。
重要的话其实就一句,不要把所谓的失败放在心上,迅速翻篇,立即行动。单这一点,刘邦比现在的鸡汤管用许多,我等不妨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