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音频中,讲了张之洞和张佩纶的故事。这两个人都是慈禧的宠臣,也都是言官出身。慈禧看他们能说会道,就把他们调到实务一线,结果处境如此相似的两个人发展大不相同,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张之洞成了封疆大吏,而张佩纶却被贬为庶民,流放边疆。今天咱们单独说说张之洞这个人,看看他到底凭的是什么本事,可以步步高升,获得慈禧的青睐。听了这个故事,也许会对今天身处职场中的我们如何给领导提意见带来启发。
根据历史学家雷颐老师的研究,后来张之洞之所以转变的那么顺利,其实从他在“清流党”时期给慈禧怎么上奏折就能看得出来。这其中最有名的一次,是他和另外一位大臣不回避慈禧的威严,据理力争,让慈禧改变了原来的决定。咱们知道,慈禧是谁啊,一把手,这一把手决定的事,哪是那么好改变的?张之洞是怎么做的呢?
话说有这么一年的中秋之前,慈禧让太监给她的妹妹去送食盒。可按规定,太监出宫,是不许走午门的,再说,这事也没有事先通知,到了把守午门的护卫军那里,护军按照惯例不肯放行。作为慈禧太后的眼前人儿,太监哪吃过这一套啊,护军不放行就要硬闯,一来二去就发生了推搡。结果那太监直接把食盒一扔,跑回去向慈禧告状去了。
慈禧一听,勃然大怒,这打狗也要看主人啊。慈禧一生气,后果很严重,他命令总管内务大臣和刑部一起严惩护军,首犯要办成死罪,其他的,监禁的监禁,流放的流放。
这么处理,朝野上下哪里服气啊,尤其是那些善于议论朝政的清流党们。经过几番交涉,慈禧才同意把所谓首犯的死罪免了,可是严惩却不能免。大臣们还是不服。这里面,就包括张之洞。可张之洞不服归不服,并没有急着出手。
这事发生了没多久,宫里发生了两件事让张之洞觉得,可以出手了。什么事呢?
第一件是内务府施工的时候,在慈禧常去的长春宫天棚发现了大包黑火药和火柴,很可能是要谋杀慈禧。这哪里还得了啊,可因为门禁松弛,根本查不出是什么人干的。在这件事上,太监起码有失察的责任。
第二件事说起来就更荒唐,有一天慈禧在宫里正准备吃饭的时候,听见外面有咳嗽声,这不符合宫里的规矩,再一看,咳嗽的人是个平民老汉,一边拿着个烟袋抽烟,一边咳嗽吐痰。慈禧有什么反应,咱不用想也能猜到。结果让手下拿住那老汉一问,这人还真没什么背景和阴谋,就是因为认识一个太监,想进皇宫来开开眼界,就被带了进来。咱们放下这老汉被处死了不说,来说说说慈禧处罚的其他人,太监也不必说啦,肯定要受罚,问题是,这一次,守城的护军又受到惩罚,理由是玩忽职守,随意放人进宫。
这两件事一发生,张之洞就开始给慈禧写奏折,在奏折里,张之洞只字不提之前受到冤屈的午门护军,只说宫内安全隐患的严重后果,然后提出两点建议。当时恭亲王看了这封奏折,赞叹不已,对身边的人说:看看,这才是真正的奏折呢。那么,张之洞的两点建议是什么呢?
第一:对涉案太监一定要严加惩办。
第二:对太监,一定要严加管束,让他们遵从相关禁令。
慈禧虽然蛮横,可是并不笨,一看张之洞这奏折,就明白张之洞在说什么,顺坡下驴,减轻了之前对于护军的处罚,同时也处罚了她派出给妹妹送食盒的那个太监。
我们来看,张之洞的奏折好在哪里呢?
第一,表明了出发点是为了慈禧,咱们想啊,这宫内存在安全隐患,谁最危险?当然是慈禧,张之洞说后果严重,表明自己担心的是慈禧安危,这让慈禧看了就会觉得舒服。
第二呢,充分考虑到慈禧的面子,不说具体人的对错,只说事情的是非,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你要是慈禧,这样的奏折会不准吗?也正是因为张之洞这种一切从解决问题出发的思维方式,让他在出任实务官员之后一路青云直上。
在这点上,咱们之前提到的张佩纶,跟张之洞可没法比,所以他也就没有张之洞那么好的官运了。到底怎么回事呢?咱们明天接着讲。
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今日值得花时间”(二张的命运)音频稿:陈远讲述:成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