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节奏,也让人们认识到风险无处不在的真理。
在这场疫情里,有人失去工作、有人被困在外地几年没能和家人团聚,甚至有人失去生命,
但也有人,因为这场疫情反而升职加薪,又或是靠行业红利赚的盆满钵满,
为什么同样一场意外,不同的人得到的结果会截然相反呢?
抛开运气这样不可控的因素外,又有哪些因素是我们可以控制的,
在这个不确定的年代,作为普通人的你我,到底该怎样与风险共存,甚至是抓住风险的红利,实现自我的超越呢?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风险这件事。
说到风险,不得不说说这两年大火的两个名词,准确说是两只动物。
搞清楚它们两者的不同,我们才能更好地与风险共存。
一只叫做黑天鹅。
它用来形容那些非常难以预测,且不寻常的事件,比如中国疫情的爆发、地震、911事件。
这些事情在意料之外,却又改变着一切,造成的危害不容小觑。
之所以叫黑天鹅,是因为在发现黑天鹅之前,大家都认为天鹅只有白色的,黑天鹅的出现大大颠覆了人们的认知。
所以人们用黑天鹅来形容那些超越认知,难以预测的事情。
而另外一只,准确说是另外一头,便是灰犀牛。
它是指那些可预测,并且发生概率极大,但被忽视的潜在风险,比如国外的疫情、高杠杆下的金融风险、又或是个人的健康风险。
不同于黑天鹅爆发的难以预测,灰犀牛事件就像其动物特点一样,体型笨重、反应迟缓,你能看见它在远处向你奔来。
此时,如果你采取必要的措施便可以避免或者降低伤害,但如果毫不在意,便会被它直接撞翻。
刚才我说,搞清楚黑天鹅和灰犀牛两者的不同,我们才能更好地与风险共存。
原因就在于,和灰犀牛相比,黑天鹅太难预测了,虽然它造成的危害不容小觑,但如果我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预防那些不知道会不会发生的事情上,未免太杞人忧天。
而且,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眼前就有一大堆即将发生的灰犀牛等着你去处理。
面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和可预测到的、即将发生的风险,到底该怎样选择?
答案不言而喻。
当然,想要更好地与风险共存,只把注意力拉回到灰犀牛事件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明辨自己的风险指纹。
什么是风险指纹?
“灰犀牛”一词的首创者米歇尔·渥克在新书《灰犀牛:个人、组织如何与风险共舞》中是这样定义的:
风险指纹是人格特征、经历和社会背景的组合,是每个人身份的核心组成部分。
简单一点讲,就像每个人的指纹不同一样,我们每个人的风险偏好也像指纹一样鲜明,具有独特性。
和《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主要阐述什么是灰犀牛,以及整个社会对待灰犀牛的态度不同的是,
在这本新书里,米歇尔·渥克把更多的篇幅放在了个体身上,从人格特征、社会文化、性别差异、民族文化等多个维度,
详细分析了不同个体对待灰犀牛的不同态度,以便让大家更清晰的找到自己的风险指纹,从而更好地与风险共舞。
影响风险指纹的因素,篇幅原因,我们分享几个主要因素。
1)人格特征。
中国有句俗语:性格决定命运。
如果用风险的角度去看待这句话,它背后的逻辑就是:性格决定我们看待风险的态度,从而决定我们的命运。
比如,外向的人对待风险的态度相对更加乐观,更喜欢关注风险的积极一面,忽视消极的一面。
风险来临时,他们可能会抓住机会,但也可能被风险暴击,内向的人则与之相反。
而类似外向,内向这样的词汇,早在1936年,美国心理学家戈登·奥尔波特就发现了近18000个,正是这些各种各样的人格特征构成了你我独一无二的风险指纹。
2)曾经的经历。
新冠疫情发生前,趁临近过年,我就想着好好把家里打扫一下,来一次彻底的“断舍离”,把能扔的东西全给扔了。
结果我一边扔,我妈一边往回捡,怎么劝都没用。
当时觉得我妈古板,最后明白,不过是因为她经历过饥荒和吃不饱的年代,把家里堆得满满当当才能给她足够的安全感。
而我们这一代人,赶上了中国飞速发展的红利,从小不缺吃、不缺穿,自然就体会不到他们囤货的意义。
但疫情的爆发,加上亲身经历了郑州7·20暴雨后停水十多天的生活后,现在的我也变成了一只仓鼠,家里不备上一箱矿泉水、存量不够一周的话就会心慌,觉得不安全。
这就是经历在雕刻着我们的风险指纹,改变着我们对待风险的态度。
3)所处环境。
每个人都是环境下的产物,一个人的性格、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眼界等等都离不开他所处的环境,环境能改变人,更能塑造人。
当然,环境也有小环境和大环境之分。
小环境就是你所处的群体。
你的朋友、同事、家人,甚至是街坊邻居都会对你的风险指纹造成影响。
而大环境则是所处的社会。
比如应对新冠疫情这件事,因为不同国家的应对方式大不相同同,所以各国人民对待疫情的态度也不一样,甚至截然相反。
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能做出截然相反的决定,本质上都是他的风险指纹在起作用,此时,如果想当然地照搬别人应对风险的方法,自然就会没有效果,甚至会伤害到你。
而除了人格特征、经历和所处环境外,影响一个人风险指纹的构成因素还有很多,比如做事的动机、性别、家庭条件、政策文化等等。
虽然风险指纹的构成是非常复杂的,但对其的探索,也是一次对自我的全面剖析,帮助你站在更加客观的角度看待自己面临风险时的态度。
所以,我们该怎样找到自己的风险指纹?
老实说,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为风险指纹构成因素太多了,而且因素本身也在不停地发生变化,所以对风险指纹的认识也注定是一个长期摸索的过程。
但在《灰犀牛:个人、组织如何与风险共舞》里,作者分享了一个非常简单直接的方法或许可以帮到你,
那就是问问自己:你冒过最大的风险是什么?
它并不一定是创业、周游世界这种大动作,也可以是结婚、买房、跳槽、考试这样常见的决定。
确定答案后问问自己:它是你主动的选择吗?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你当时的感受是什么?是感到激情澎湃还是恐惧万分。
花点时间想想这些问题的答案,你的风险指纹,你对待风险的态度,就藏在里面。
除此之外,推荐大家有时间去做一些关于性格特征的测试。
比如刚才提到描述人格的词汇有近18000个,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为了方便理解,到20世纪80年代统一为刘易斯戈德堡的“五大人格要素”。
将这18000个词汇概括为外向性、亲和性、尽责性、情绪稳定性(神经质性)以及文化性(包含创造性、独特性、想象力等等)五大类。
通过测试,大家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一些特点,找到自己的风险指纹,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人格优势。
需要提醒一点的是,人格特征没有优劣,都是中立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扬长避短,找到自己的优势。
除了风险指纹,有没有更具体的方法,去避免灰犀牛造成的伤害呢?
在写这篇文章前,我一直想要寻找到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但随着了解的深入,我发现这是不可能存在的。
原因很简单,因为如果真有标准答案,人们只需要按部就班去解决就好,对风险的讨论也就没有必要了。
正是因为风险的复杂、多变和不可控,我们才需要去认识,去了解,才有了这本书的存在。
当然,面对风险的多变,我们也不能自暴自弃,任由灰犀牛横冲直撞,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了解,找到可以控制它的地方,从而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
除了明晰自己的风险指纹外,结合《灰犀牛:个人、组织如何与风险共舞》一书,给大家分享几个实用的建议。
1)正视风险的存在。
想要避免灰犀牛造成的伤害,我们首先得承认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事实。
面对风险,一定得拒绝鸵鸟心态的控制,把头从沙坑里抬起来,直面朝你奔来的灰犀牛,分析它的重量,判断它行进的方向等等。
比如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对国家来说,要做的就是尽快分析出它的毒株,摸清传播链,找到源头。
只有人们对其了解的程度越深,相对应的应急机制才会更加完善,对其的控制力才能不断增强。
同样的道理,我们面对生活中到处潜在的灰犀牛,正视它,了解它是降低风险的第一步。
2)不要把风险当敌人,警惕过度防御。
去年疫情时看到一句话,虽然只有短短的五个字,但当时看到浑身起鸡皮疙瘩,瞬间对风险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这句话就是——混乱是阶梯。
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也是百年未有之大机遇,虽然风险代表着危险,但也代表着风口,两者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所以,有风险意识是好事,但也要警惕过度防御导致自己错失良机,更不要因为自己的恐惧人为放大了风险可能造成的伤害。
3)打造平衡的人脉风险圈。
前面我们提到,周边环境是构成我们风险指纹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有意识地打造一个健康的人脉风险圈就变得至关重要,一个好的人脉圈,并不是尽最大可能地降低风险,而是形成一种风险和收益的平衡。
就要投资一样,过于保守和过于激进都不是最理想的投资方式,如果你身边的朋友全都是比较谨慎的,就可以拓展一下交际圈,避免自己成为温水里的青蛙。
写在最后:
都说时代抛弃你时,连声招呼都不打。
但不同于黑天鹅的不可预测,灰犀牛事件都有其发展的规律,在它把你撞倒之前一定会给你打招呼的。
所以,虽然风险无处不在,但我们依旧拥有改变的权利,想要降低风险带来的伤害,我们就得正视风险,
通过了解风险指纹的构成因素,找到自己看待风险的态度,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与风险共舞,
才能抓住风险的红利,实现自我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