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误解看起来很膨胀的书名,本书的作者陈海贤是一位从业13年的心理咨询师,初步统计了写这本书/得到专题,作者参考了50本左右的心理学咨询学方面的书,但是里边的案例大部分是他访谈中遇到的,为了吸收一点专业的精髓,让自己也过得更好一点,读第二遍的时候记录了下自己的心得感悟。
01 开启行为的改变
骑象人与大象
我们的躯体里边有两个自我,感性的自我跟理性的自我,积极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比喻说,感性的自我是『大象』,理性的自我是『骑象人』。
大象有三个特点:
1、力量大,一旦被激发,很难控制,比如你要马上停下刷抖音,要立即停止打王者荣耀,都是很难的。
2、受情感驱动,人本能的好多反应都是大象做出的,比如有人担心引起冲突,明明心里不同意也不会拒绝别人,习惯了说答应。
3、更多是被过去的经验支配,只承认切实际的『经验的好处』,不容易接受理智『骑象人』所构想的『期待的好处』,比如理智知道跑步会有助于身体健康,但是大象对于葛优躺有切实的舒服的体验,构想的跑步有助于身体健康提高精神活力,这种『期待的好处』不容易去打动他。这也是现实生活中的大家提的『心理舒适区』,心理舒适区并不一定是舒适的环境,而是我们应对环境的固有方式。比如『肖申克救赎』里边的老布认为监狱才是他的心理舒适区,离开了监狱反而最终自杀了。心理舒适区最大的问题是,根据熟悉的应对方式来构建现在的生活,而不是根据现在的生活去选择合适的方式。但是我们不能完全责怪这个构成心理免疫系统的大象,因为他同样也在保护着弱小的、容易受伤的我们。
小步子原理
了解了大象能量化、情绪化、喜欢实际经验的舒适区后,如果我们想改变现在不满意的行为,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不能跟大象『硬刚』,『硬刚』经常导致的结果就是,办了健身卡依然不去锻炼、被焦虑淹没的时候持续放纵自己,作者提出的『小步子原理』我觉得是非常实用的一种方式。
小步子原理就是在理性的骑象人想要改变的方向上,迈出小小的一步,能够让大象感受小小的成功,这种『实际的好处』,从而为下一步行动提供动力。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说是一个从农村来的高中同学学霸,考上名牌大学后过分放飞自我,结果到大四修学分压力大,有很大的被退学风险,实际他却依然整天窝在宿舍打网游。这个同学内心的大象,认为不可能毕业了,所以做好了退学去干体力活的打算。
作者首先用『奇迹提问』,引导这个同学内心的大象,如果一旦顺利毕业了会怎么办?大象不敢去想可能的改变,但是依然去假想了一下,回答说可能会回家乡的省份找份工作,找不到可能回到母校当老师。他回想起高中学霸的时光,脸上终于有光了,作者引导说,如果这样,你现在能做什么?这个同学说,至少按时去食堂吃饭,让自己的作息正常起来。不管结果怎样,这个同学行动起来,对比之前就是很大的进步。
作者引导这个同学向前看,很好的绕开了大象的防御机制,小步子原理就是用奇迹提问找到的第一个小小的改变,并逐步迭代的实现想要的目标。
大象能听懂爱,接纳自己
内疚跟自责这类负面兴趣并不容易驱动大象去实践改变,而爱、怜悯、同情这类积极情感更容易驱动大象。因为好多我们想改变的习惯,比如拖延、过度进食、吸烟,大多其实应对焦虑跟压力产生,一旦再去自责,很容易进一步放纵自己的恶性循环中。
作者举例子说心理大师米纽庆对作者的老师非常严厉,作者的老师因为心理不满士气低落,虽然有学习不好的愧疚,但是对学习依然迈不开大象的脚步。后来作者的老师讲,他有一次做了一个很一般的案例,要求他的同学提意见,但是大家都不屑于参与,米纽庆说了一句话,说作者的老师是他『最好的学生之一』,同学们一听心里很不服气给他提出了好多苛刻的要求,但是作者的老师,顶着『米纽庆最好的学生之一』的光环,对自己提出了『我能做的更好』的期许,每次都很努力的准备去应对挑剔的目光,反而最后真成了行业的翘楚。
同样,很多80后都有小时候被父母拉入『别人家的孩子』这种『错误的战争中』,当我们再为人父母的时候,多同情下自己,才能让孩子接受自由开心,兴趣驱动的健康成长中。
努力比聪明更重要(成长型思维和僵固性思维)
『成长型思维和僵固性思维』的理论是斯坦福大学的卡罗尔-德韦克提出的,因为提出这个理念,这个教授获得了『一丹奖』,多提一句,这个『一丹奖』是全球最大的教育单项奖,奖金比诺贝尔多很多,令人自豪的是,这个奖是腾讯创始人陈一丹创立的。
这个理论来源于一个著名的实验,德韦克找来了几百个小学初中生,给他们分成了两组,做10道简单的智力题,答完之后,一组同学会被表扬成『你真聪明,答对了这么多』,另一组同学会被表扬为『你答对了这么多题,一定很努力』。
后来进一步测试结论是,那些被表扬很努力的同学发展轨迹普遍好于表扬被聪明的同学:当被安排了更难的题目时候,那些表扬很努力的同学越挫越勇,保持对解决难题的兴趣,而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同学,不愿意选择更难的题目,甚至有40%的同学担心面子问题撒谎虚报自己的成绩。
表扬努力暗示着:人的能力并不是固定的,一个人可以通过努力来发展自己的能力,一旦孩子接受了『人的能力是相对固定的』观点,他们就会努力维护聪明的形象。
成长型思维和僵固性思维引发了就此停止还是更进一步,身边同学面对不如意境况时候,表现真的差异很大。那些『应该思维』跟『理想自我』所产生的现实是落差与消极情绪,最终是让自己痛苦。
何不放过自己,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倒干净之前的杯子,是很多大佬都给在干的事情呀。
02 控制的两分法
控制的两分法是,努力控制我们能控制的事情,而不要妄图控制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这是一个解决焦虑立即行动的好办法,但是好多人还是做不到。
作者从心理学科学的分析了大多数人会犯一个错误,就是由着性子去想那些自己做不到的自认为重要事情,而不对自己能控制的事情行使控制权。
比如,我们想锻炼身体,每天按时间锻炼做不到,但是可以控制回家后在小区快走一会儿,做10个俯卧撑,控制利用周末的时间至少打一场球。。。对于好多人来说,做十个俯卧撑这种事儿太微小了,不能马上改变现状,宁可由着性子去想那些控制不了的事情,买好多书放在那里不看,办了健身卡却从来不用,想学英语报了学习课程却很少听。。。
所以控制两分法有两个关键的步骤:
1、承认那些我们控制不了的事情:我们控制不了自己的过去,控制不了原生家庭;我们控制不了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控制不了别人怎么想怎么做,更控制不了别人喜欢我们自己;我们还控制不了一个基本的事实,所有人都会死,而且我们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死。从我的经验来说,在跟我的妻子磨合的过程中,我一直想改变她按照自己所谓『正确』的生活方式来,即使明白每个人的过去经历塑造了今天的现状,直到过了这么久才勉强能做到去改变自己的沟通以及生活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不是『说教式』的要求。
2、把能控制的部分找出来,并作成计划,努力做好:好多人的误区是高估自己的能力,有了第一步之后,筛选出那些能做到的事情做成可执行的目标,比如之前我每到电商促销就去屯书,几十本书放到落灰都不看。最近几年,我客观评估了自己的时间,一年10本的阅读量跟我繁忙的工作相匹配。从那后再也不屯书,手头最多两三本没看完,读完了就去逛书店挑自己感兴趣的,实际下来,竟然远远超过目标。我的心得是,生活中那些重要不紧急的事情,降低要求去找到自己能控制的那部分做成目标,一小步的成就感跟愉悦感带来的结果往往会超出预期。
承认并忘记那些你自己认为『很重要』的做不到的事情吧,除了徒添焦虑,对我们没有任何帮助。
03 课题分离
我们经常受困于人际关系的烦恼,比如朋友欠钱没有还,不知道如何开口。比如别人找我们帮忙,在无暇的时候不好意思拒绝。比如想跟老板提加薪,害怕拒绝而不敢提。。。
这类烦恼最主要的根源是:分不清什么是别人的事儿,什么是自己的事儿,所谓的课题分离,就是能够分清楚别人的事和我的事,别人的情感和我的情感。判断一件事是谁的课题,有一个简单的准则:看行动的直接后果由谁来负责。
按照这个理论,朋友如果借我们钱了,『表达需要归还』的需求是我们正常的需求,是我们的课题,如何应对是借钱的朋友的课题;别人遇到困难找我们帮忙是别人的事儿,接受还是拒绝根据我们的意愿以及实际情况是我们的课题,不能因为自己拒绝起来有困难就抱怨别人,如果我们选择拒绝那又是别人的事儿;我们努力工作后期望与投入有匹配的薪资是我们的课题,老板根据实际情况是否支持我们是他的课题。
在人际关系中,课题分离之后,彼此都能得到自由,自由才能带来真实长久的关系。
04 最后
知易行难,懂得了那么多大道理,就是为了过好这一生,用大家都听过的一段祈祷语结尾今天的读后感:
上帝啊,请赐予我勇气,让我改变能够改变的事情;请赐予我胸怀,让我接纳不能改变的事情;请赐予我智慧,能让我分辨这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