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本书很慢,一般来说,我看书有个习惯,越是难懂的书,读起来很快。就像易中天老师在《品三国》中谈到诸葛亮的读书方式:观其大略,不求甚解。
越是有趣简单的书,越是细细咀嚼。百度、豆瓣一起来......
从7万年前“认知革命”发生之后,智人开始具备了想象现实的能力,于是有了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不过等到距离至今1万2千年发生“农业革命”之前,智人们将长期处于狩猎和采集的生活状态。
到了“农业革命”前夕,地球上的狩猎采集者大约有500万到800万人,有丰富多元的种族和文化多样性,分成几千个不同的独立部落,也有数千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毕竟,语言和文化正是“认知革命”的主要成就。
而正因为虚构故事已经出现,即使是在类似的生态、同样的基因组成下出现的人类,也能够创造出非常不同的想象现实,表现出来就成了不同的规范和价值观。
虽然邻近的部落偶尔也得争夺资源,甚至大打出手,但也是有些友好的往来。像是可能互相交换成员、一起打猎、交易罕见的奢侈品、结起政治同盟,还有一起庆祝宗教节日。这种合作是智人的一大重要特征,也是智人领先其他人类物种的关键优势。
即使到了现在,我们的大脑和心灵都还是以狩猎和采集的生活方式在思维。
如果我们不想想采集者祖先的饮食习惯,就很难解释为什么我们一碰到最甜、最油的食物就难以抵抗。当时他们住在草原上或森林里,高热量的甜食非常罕见,永远供不应求。
而这长达6万余年的时间,正是部落形成的黄金窗口期,一个一个的部落在聚集,在迁徙,在探寻,他们跨过河流,漂洋过海,在不断征服、灭绝,也可能通过交配的方式,杂交同化了当地人种。
大概在4万5000千年,智人在印度尼西亚沿海群岛建立了最早的渔村,也可能在当时,智人开始了第一次的跨海迁徙:前往澳大利亚。
正因为此:狩猎和采集者对于他们周遭环境的了解,会比现代人更深、更广也更多样。现代的工业社会中,就算不太了解自然环境也能顺利存活,但是生活在部落中的人却不一样,他们对四季更替和周围环境有更敏感的感知。
不夸张的说,一个个部落,如同散落在地球上的一颗颗星星一样,有着一种天人合一的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