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和ice聊天,谈到我们的女儿们似乎对春节没有那么强烈的期待,不像我们小的时候,把过年当作一件顶重要的大事。
初三那天路过乾县,道路两边的树上挂了好多灯笼和彩灯带。女儿说:“这里过节的气氛真高。”(她还不大会搭配名词和形容词)我问她过年和别的假期有什么区别呢,没想到女儿给我列举了好几条,可以和亲戚们见面吃饭,可以收到红包,爸爸妈妈不用上班,可以到处游玩。
是的,不复是我的记忆,穿新衣,奶奶每年给我做一件新棉袄;吃各种只有过年才会吃的东西;一连几天都在鞭炮声中睡着和醒来,等等。
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回忆和经历,这就是女儿对春节的记忆了。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节还会给我们留下不一样的记忆,我们也会对它赋予新的意义呢。
有的传统节日渐渐被我们遗忘,苏轼的《寒食帖》,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将来孩子们若要学习,是要专门了解它们的背景的。西方的节日在逐渐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女儿的幼儿园,万圣节圣诞节都有特别的活动(当然重阳节和端午节也是有的)。七夕“乞巧”乞的是什么巧?清明为什么既是节气又是节日?耶稣真的是出生在12月25日吗?日子就是这么过下去的。隔三差五的节日,不一样的含义,不一样的心情,世代绵延。
前年中秋夜,我带着两岁刚过的女儿骑自行车回家,给她背苏轼的水调歌头前面那一段话“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女儿出于好奇,一句句问,我逐句讲解,“这词是龙年写的诶,你也是龙年出生呢。”一路欢笑着晒着月亮回去。
我不知道女儿会有怎样的人生,我甚至不知道父母应该怎么做才叫“引导”和“培养”,而不是“干涉”和“控制”,一切似乎都只有模糊的边界。ice会说“先做好自己吧”。
我的想法在不断变化,曾经认为规则很重要,科学很可靠,后来慢慢发现,感觉更重要,觉察力很关键。从前觉得事在人为,现在觉得顺势而为吧,索性无为。我连自己人生的方向都不清楚。
所以也许,世界之广阔,宇宙之无穷尽,就是给人去探索和感知的,人生也就一样广阔和无穷尽了。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一起在路上的人们感受到的也不尽相同,可是依然可以分享彼此的快乐。
廿二篇作业,与我自己的预期相去甚远。我以为自己会像在第一篇作业里说的那样,足够坦诚地梳理自己的情绪,挖掘其中的根源,就像我对日记本做的那样。后来发现一是自己每天的想法多而细碎,情绪也不是特别稳定,偶尔会很低落和沮丧;二是我还是没法儿彻底袒露心声。所以最终还是只分享了一些经历的事和自己的兴趣所在。
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在什么地方,发现什么,未知,是最大的宝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