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教养,不能只看看他在外是什么样,更重要的是看他对身边人的态度。
最近看到一句话:“比起更陌生的人来,对于那些我们最亲密也是最接近的人,我们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
也就是说,我们更容易伤害到的,是我们亲近的人。
而一个人有没有教养,正是看他如何对待亲近的人。
有这样一类人,对外人友善而礼貌,而对自己身边的人,如亲人、爱人、好友,则脾气暴躁。
他们把自己最好的一面留给了别人,而把最坏的一面留给身边的人。
一次闲聊,听一个朋友说起他的父亲。
朋友小时候,他父亲工作特别忙,有很多应酬,在外面对谁都彬彬有礼,面对各种工作上的事,都有极大的耐心。即便是和邻里街坊发生了争执,也很少红脸,而是客客气气地讲道理,是街坊邻居公认的好脾气。
但是回到家里,朋友的父亲却像换了一个人似的:辅导孩子的作业,永远不过三句话便开始吼骂;心情不好的那天,对妻子孩子都是一副黑脸,稍不顺意,就开始争吵。
一天下午,朋友父亲下班回家,看到晚饭还没做好,瞬间脸拉得很长,没好气地问朋友母亲,怎么饭还没做好,做个饭要拖到现在。
朋友正在客厅看电视,他父亲走过来,把电视一关,对着他吼道,只知道看电视,作业写完了吗?看看你那成绩,我都觉得丢人!整个晚上他都是怒气冲冲的,仿佛一个炸药包,一点就会爆炸,殃及身边无辜的人。
“大家都说他脾气好”,朋友说,“但是我从小就感受到,他把好脾气给了别人,给我们的从来都是暴躁和不耐烦。”
不禁想到朋友每次心情不好时都会晚一点回家,他说要换换心情,不想让自己的情绪影响到家人。大概是经历过父亲的暴躁和易怒,更加能够体会到自己的坏情绪对家人的伤害吧。
对于一个人的判断,不仅要看他在众人面前的样子,更要看他对身边人的态度。
把笑脸给别人,用写满怒气、抱怨的脸面对身边的人,这样的人是没有教养的。
有人说,和外人需要的是客套,而能够在一个人面前发脾气是把最真实的一面展示给你看,因为和你足够亲密,所以才会卸下脸上的掩饰。
其实,这只是在以亲密为借口消耗两人的感情。
邻居的女儿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家,上周末和邻居说要回家,邻居激动得早早就买了许多菜,等着女儿回来那天给她做一顿大餐。
回家那天,女儿的车在路上被别人蹭到了,耽搁了很长时间,邻居和丈夫想和女儿一起吃顿团圆饭,便一直没有动筷子。
不好容易等到女儿回来,结果她一进门便开始抱怨在路上的事故,宣泄自己的不满。
在饭桌上,邻居絮絮叨叨地说了一些女儿成长的趣事,大概是觉得心烦,女儿吃了几口,便说,你们自己吃吧,我没有心情,吃不下。便放下碗筷走了。邻居和丈夫面面相觑,心情低落,一桌的菜最后几乎都原封不动。
很快,女儿回去工作了,这件事却卡在了邻居心里。有时和人说起这件事时,总是掩不住满脸的失望:下次和孩子一起吃顿饭,不知道又是什么时候了。
你的一次不开心,却辜负了父母的浓浓爱意;你留给父母的情绪和脾气,像一根刺扎在父母的心里。
有时,对客户友好,是为了促进工作的需要;对同事友好,是为了维持和谐的工作环境;对朋友邻居友好,是为了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但是对于最亲密的家人、朋友,即使不那么和颜悦色,也不会有很大的损失。
相比为了某种目的而维持的关系,对身边人的态度更能够体现一个人的教养。
因为关系亲密,因为知道身边的人不会离开,所以才会肆无忌惮。可是,为什么对你好的人,需要承受毫无理由的坏情绪?
没有人天生有义务要成为某个人的出气筒。亲近的关系不应该成为丢掉教养的理由。
每一次向身边的人宣泄的不满、怨气,都像是一根尖锐的刺,即便是最亲密的关系,日复一日,也会变得千疮百孔。
能够控制好自己的坏情绪,把好情绪留给身边的人,更容易收获幸福。
同学小李就是这样一个人。
小李在居委会工作,社区每天都有各种琐事需要处理,有时遇上不讲道理的住户,沟通总是不顺利,甚至争执很久都没有结果。
一次同学聚会,说到工作,小李说自从在这居委会工作后,慢慢养成了每天下班后一定要去散散步才回家的习惯。
一开始,因为工作上总是遇到不顺心的事,他回家也总怨天怨地,看什么都不顺眼,家里太乱、丈夫回家太晚,什么都可以成为脾气的爆发点。
小李说:后来我就下班后出去走走,整理一下心情,再回家就不会把气撒在家人身上。自己轻松,家人也轻松。
的确,不让自己的情绪成为家人的负担,彼此都能够生活得更加轻松。
周国平说:对亲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对亲近的人不挑剔是种教养,我们要警惕本能,培养教养。
以尊重、包容、耐心对待亲近的人,是一个人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教养。
一个人的教养,不能只看看他在外是什么样,更重要的是看他对身边人的态度。
一个会对父母、孩子乱发脾气的人,掩藏再好,也不过是个窝里横。
无论人前人后都能够保持尊重与礼貌,做到表里如一的人,才能够称得上“教养”二字。
人生总要经历来往离别,有人会来,也有人会走,但是身边的亲近之人却是一直陪伴着我们的人,别让自己的言行让爱心寒,别把自己最糟糕的一面留给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