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 芝加哥大学的Richard H. Thaler,以表彰他在行为经济学方面做出的贡献。RHT是行为经济学奠基人,他用行为经济学来影响经济决策和政策制定。塞勒教授最知名的研究成果之一是指出了“心理会计”现象,也就是说,如果一笔钱被标记为某个特定目的,人们会以不同的方式花掉它。这种观点意味着,政策制定者可以通过发放贴上特定目的标签的补贴,来劝说人们把钱花在特定项目上,即使实际上对于人们如何花钱并无限制。例如,英国的研究表明,养老金领取者在获得一笔被称为“冬季燃料支出”的款项后,会更加舍得加大居所供暖支出,即便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自由支配这笔钱。他让经济学显得很有人性。
还有:(1) 塞勒教授首次提出“禀赋效应”的概念: 就是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其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没有拥有它之前大大增加,比如,同样一部10万块钱的车,我们买之前,想方设法找出不值10万的理由,买到手之后,想方设法逢人就说不止10万块钱;还比如,谁都说自己的孩子好,等等。传统经济学认为:当交易成本为零的时候,初始产权的划分并不会影响物品的最终配置状态。但“禀赋效应”说,初始产权会影响最终配置。
(2) 塞勒教授提出针对跨期选择和自我控制的“双曲贴现”。在传统经济学看来,人是理性的,可以对长期消费和投资做出合理的安排。但是事实并非这样。个人的储蓄行为可能不是最优的,比如,人们首先考虑的是确定收益,而不愿为高收益冒风险,实际上,银行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因此,这在很大程度上为社会保障的合理性正了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