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位刚毕业的学妹说,想来上海找工作。
她的老家在一座北方的二线城市,有遍地好吃不贵的路边摊和爬满青苔的古建筑。她家境殷实,只要考上公务员,父母就有人脉把她送到体制内工作。
“但我想去更大的城市,趁着年轻多闯一闯。上海的工作好找吗?做什么工作比较好呢?”
她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也对这座城市的运行规则一无所知,只有一个“冲出去”的念头。
学妹的微信头像是《东京女子图鉴》的女主角绫,这个不甘于在小城市安稳一生的女人,一度成为了不少小城少女的偶像。
包括曾经的我。
如果是两年前,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盛情邀请学妹来上海试试,告诉她这里遍地是机遇,满眼是繁华。
但在上海的两年让我明白了,大城市的遍地机遇和满眼繁华并不属于大多数人,相当一部分想要逃离家乡实现“大城市梦想”的人,未必懂得什么才是他们的最优选。
绫用了十几年也没有如愿以偿,成为真正的“东京女子”,更何况并不是每一个姑娘都能够成为她。
5000万人在大城市做着同一个梦
近十多年以来,中国有数亿人离开自己的故乡去往大城市,寻求生存、发展甚至更高层级的自我实现。
几个月前有一篇爆文,《在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生活》。
可以看出,“北漂”数量已经超过2000万,占北京总人数的60%以上;上海的外来人口也已突破千万,与本地人口比例接近持平。加上广州和以“移民城市”著称的深圳,在一线城市打拼的外来人口已经有5000余万人。
资本逐利,当城市之间各方面发展差异越来越大,中国人安土重迁的旧观念也被严重动摇。
有句话说,如果你年轻的时候去过巴黎,那么巴黎将一直跟随着你。
这句话一击即中地点燃了年轻人心里蠢蠢欲动的热血,他们不甘于眼前一眼能看到头的平稳生活,想要去大城市寻找梦想,创造未来。
每年都有无数人去往北上广,逃离北上广,逃回北上广。
一列列穿梭在城市中的火车,满载着数不清的希望和失落,日复一日地前行着。
我们去大城市,不是为了钱
在很多人眼中,“北上广深”都与“高收入”相挂钩。
知名教育数据咨询评估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做过一个统计,抽样调查了北上广深和成都、南京、厦门等“新一线城市”毕业生的平均月收入,发现后者低于前者近千元。
每月1000元的收入差距,看起来不容小觑?
但事实是,北上广深外来人口的平均房租都已经超过了2000元。在衣食住行的基本花销上,一线城市的消费也比二三线城市要高出不少,更不敢想象近十年来翻了好几番的,越来越遥不可及的房价。
有个朋友说:“我老家一瓶矿泉水一块钱,在北京同样品牌的水起步两块,涨价100%。”
并且,即使是多了这每月1000元的收入,代价也是放弃小城市朝九晚五的工作节奏,不断加班,永远996,甚至牺牲身体健康来交换。
如果不是拥有无可替代的技能,或者成为了抓住机遇的幸运儿,作为工薪族,在一线城市未必就比在家乡赚钱更多。
麦可思的另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大学毕业生为了到北京、深圳和上海就业,每月愿意放弃的物质消费超过1000元。
我们并不是为了赚钱才去大城市的。
我们喜欢身处大城市的自由。
我刚到上海的时候,跟我合租的一位重庆姑娘已经在上海打拼了五年,当时她月入不到五千,生活甚至有些拮据,但她说绝不会回老家。
“我妹妹才20出头就结婚了,我已经25岁了,在老家我这个年纪还没结婚就像个怪物。”
如果走在大城市的街上,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同性恋人旁若无人地牵手,看到穿着汉服、旗袍或者各种cosplay服装的姑娘,看到留着长头发扎成脏辫的摇滚青年……周围的行人都司空见惯,用熟视无睹的方式表达接纳和宽容。
我们也留恋大城市更好的生活享受。
另一位姑娘在北京念了四年大学,毕业之后回到了西南边的家乡。
“我都快要不知道周末怎么过了。在北京可以看演出、看展览、看话剧……现在最多能看看电影,我一个周末看了五场电影,四场都是院线烂片。”
蜂巢剧场、“网红”甜品店、Livehouse……这些专属于大城市的生活享受和精神慰藉,成了无数年轻人返乡之后戒不掉的怀念。
戳破“看上去很美”的肥皂泡
吹过肥皂泡的人都知道,肥皂泡在阳光下五彩斑斓,拥有彩虹般美丽的颜色。
但肥皂泡本身是无色的——它就像一张透明的玻璃纸,反射着阳光的七种单色光,呈现出不属于自己的绚烂色泽。
这听起来和大城市的梦想也有相似之处。
如果你试着统计一下每年离开北上广的人口数量,也许也会被惊吓到——从2015年开始,上海的常住人口就呈下滑趋势,每年都有十余万人选择离开。
他们的离开在上海日新月异的高速运转中显得悄无声息,像水消失在水中。
他们买不起房,或者压根没有购房资格;他们无法拥有本地户口,永远是本地人口中的“硬盘”;他们在婚恋中备受歧视,与这座城市永远难以互相融入……
“我不想离开家人。”
“大城市很难留下,没有归属感。”
“在大城市打拼几年之后还得回来,一切又要重新洗牌。”
这些话不像北漂族的豪言壮语那样浪漫,却更加冰冷直击人心。
知乎有个问题:上海对年轻人关上大门了吗?
有人回答说,没有,它只是悄悄抬高了门槛。
如果你有足够的实力,上海的大门永远向你打开。否则,它会悄悄留下你的青春,留下你交的社保,然后无辜地看着你:侬拎得清勿啦?
这个答案着实让人心惊——我们看过很多励志的故事,北漂的年轻人衣锦还乡,以前嘲讽过你的同学和抛弃过你的前任灰头土脸一脸羡慕地看着你,听你讲这些年奋斗的酸甜苦辣和大城市的灯红酒绿。
但这些故事的另一面却是,你的老同学在老家衣食无忧,每天按时下班还能回家和父母一起吃饭,你的前女友结婚生子,每天在朋友圈晒娃无比幸福。而你在大城市,正在为了这个月的房租焦头烂额。
至于“自由”和“享受生活”……已经连续加班三个月的你,连窗外的夜景都没有力气看一眼。
倒了两班地铁好不容易回到群租房,楼下乘凉的大爷大妈正在流利地用本地话聊天,你已经在这里两年多了却还是听不懂他们在聊什么——你身处这座城市,但其实它和你没有任何关系。
能够“属于”你的,好像还是千里之外的那个,叫做“家乡”的小城。
有人说,小城市的生活像是一张五十年后的死亡证明,大城市的生活则像一张虚构的藏宝图。
但其实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在藏宝图里寻求子虚乌有的宝藏,并不比看到五十年后的生活更快乐——更何况,二三线城市的生活其实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令人绝望。
一个事实是,当你向往大都市的时候,你其实正在享受着家乡作为一座小城所能带给你的资源和便利。
在家乡,人脉和关系都比较稳定,能够派上用场。
小城市的生活成本低,通常没有购房压力。我们的父母是赶上房产红利的一代人,无论他们积蓄多寡,通常都会有一两套本市的房产。就算没有,小城市的房价也亲民很多,而不是像北上广一样,用一套房剥夺你未来几十年的生活质量。
工作节奏相对较慢。小城市的父母都是很难接受北漂的子女加班到九点的,小城市的大多数工作只有每周五天,每天八个小时,工作以外的时间都是属于自己的——当北上广的年轻人还在拼命加班的时候,小城市的年轻人回家做好了一顿饭,陪父母一起吃饭、追剧、聊天。
更有一些小城青年会利用空闲时间去发展第二职业,每个月的收入并不比北上广的白领低,生活质量却比他们高了一大截。
大城和小城,其实都是围城。
选择城市,选择的不是收入,也不是社会地位,而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
有很多的年轻人,他们没有特别强烈的,对于世俗成功的追求,也没有从事只有一线城市才能看到前景的工作。
他们并不讨厌稳定的生活,只是偶尔会对外面的繁华世界有欲望,对一线城市的种种传奇充满跃跃欲试的好奇。
如果用《东京女子图鉴》来举例,他们不是绫,而更像是绫的第一个男友直树——世界那么大,我只想去看看,并不是非留下不可。
并不是每一个人的人生都一定要追求功成名就,北上广的蚁族们有他们的冷暖自知,小城市的年轻人也有自己的怡然自得。
纵使这是一个崇尚甚至鼓吹奋斗的时代,但在这个时代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性,不去盲目跟风,也是另一种难得的聪明和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