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心理学,绝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弗洛伊德和荣格。今天要介绍的这本书,则来自于心理学第三大巨头:阿德勒心理学,与弗洛伊德的原因论截然不同,它强调的是目的论。
“人无论何时也无论处于何种环境中都可以改变,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乍一看到这句话,觉得简直不可理喻,绝大多数的人都想变得更好,又怎会下定拒不改变的决心?
但是听完书中的解释,我慢慢开始接受这一论调:如果一直保持“现在的我”,那么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以及会有怎样的结果等问题都可以根据过往经验进行推测,可谓轻车熟路般的状态;但是如果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就不知道自己会遇到什么问题,未来难以预测,生活会充满不安,也有可能更加痛苦,更加不幸。也就是说,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因此在内心深处并不想改变。
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环境,也不是因为能力,只不过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是因为你亲手选择了不幸。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可以改变,而且人人都可以获得幸福。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因为小时候总被否定,所以导致了现在不自信;因为小时候家里穷,报不起辅导班,所以没有考上好大学;因为小时候没有学习乐器,所以现在一无所长。这是典型的原因论,因为过去不愉快的经历,给自己现在的不成功找借口。其实是因为现在不成功,所以编造出了过去痛苦的经历。人生不在于抓到一副好牌,而在于打好手里的牌。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因为人际关系中做不到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也就是说,把自己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区分开来,只管好自己的课题,不干涉他人的课题。那怎么区分自己的课题与他人的课题呢?我们总是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可,让别人喜欢自己,这是典型的干涉他人的课题,他人怎么评价我们,是他人的事,我们无法控制。实际上,我们只用做好我们自己,至于他人对我们是什么态度,大可不必太在意,更不需要受此困惑。和亲人或伴侣相处时,总是看不惯他人的生活或行为方式,试图改变他人,这也是干涉他人的课题。无论我们再怎么做,也无法得到所有人认可;无论他人多么优秀,总有我们看不惯的地方。所以,接受自己,接受他人,那么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会轻松很多。
发怒是交流的一种形态,不用发怒这种方式也可以交流,而且可以通过沟通取得别人的认同。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在不认可或别人的经历不如意时,便会选择发怒,以便表达自己不满的情绪。实际上,我们是希望通过发怒来制止对方,以寻求对方的赞同。而实际情况是,发怒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好好沟通才是王道。
过去发生了什么与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应该考虑的问题。
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认真过来此时此刻,本身就是跳舞。人生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纠结过去,关注未来。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逐渐获得追逐自己人生幸福的勇气,认真的生活,活在当下,接纳真实的自我,也活出最出彩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