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曾给予,何谈得到?很多人都熟悉这个道理。爱情如此,亲情如此,友情如此,其实在职场,也是如此,而我今天,是想谈谈职场的这类现象。
H是一家公司的销售总监,在他的Team里,有几位主管,几十名业务员。所有人每天就着指标业务量马不停蹄的折腾,再折腾。
可惜,随着市场形势的波动,以及来自周边同行业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公司的业务自去年下半年开始业绩持续下滑。
迫于各种现状,H经常会被大BOSS叫去KO一顿。很自然的,H受压后,也会照本宣科把自己部下召集起来进行大会,会议内容可想而知,大家全部低气压。
这样的状态持续一段时间后,便经常听到H向其他关系好的部门经理抱怨,觉得自己的主管们能力不行,想换血。
可是,真的只是他的下属们的问题吗?
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作为局外人来看,事实并非如此。H在公司的多数时间里都是低着头在玩手机,却要求他的销售主管能够专业且有效管理团队,试问,你是主管,你怎么看?
J是一家新公司的创始人,组建初期,他网络了几位原来的老属下,依照业务开展需要进行了人员编制整合。但是,在公司成立后的近半年的时间里,其下属的两名员工却始终找不到方向,没有归属感。
要知道,他找来的几位员工,在他们原有的行业里,也算是各板块的精英了,但是,到了这样一家全新的行业里,因为陌生,突发出一种迷茫和游离感。
他们发现J经常在独自洽谈业务且业务繁忙,经常很长一段时间忙碌的不来公司,神龙见首不见尾。对下属的几位员工几乎放养。下属有时候想要和他电话沟通一下事宜,也经常是被他的忙碌状态打断,导致沟通搁浅不了了之。
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一段时间后,经过深思熟虑,几名下属约J进行了一次正式的沟通。
在沟通的过程,J是这样说的,他故意将几名员工放养,是想要摸一下大家的心性,观察一下大家主动自发开展业务的能力,看大家是否具备在新业务板块独挡一面的能力。同时,也提出了大家目前的问题。
J觉得他想要的团队,是大家可以完全理解并领会他的工作思路和想法,所有人可以自动自发的开展业务,无需他操心。
但就目前看来,团队和他的默契层度尚未达到。
对此,其中一名伙伴和J摊牌,她认为一个全新的行业和业务模式的运行,需要大家不断的讨论和沟通,这样才是一个团队,才会经过无数次的磨合,共鸣,把大家打造成J想要的那种可以独挡一面的人。就目前来讲,团队缺乏的不是个人单兵作战的能力,而是每一个强兵与强兵之间的碰撞和沟通。
在沟通不够的前提下,大家如何进步和整合?更何谈打造成为J想要的团队呢?怕是不可能吧?
无论任何行业任何层次,团队的打造并非只是你想要,抓到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就可以。或者就像上面H想要的那样,觉得人不对就换人,换到他认为对为止。却不知他是否会意识到,真正的合适的人合适的兵,是需要自己去教育和打磨的。
如果H可以在工作时,少玩儿一会儿手机,多花点心思在研究业务,研究团队的状态,分析业务下滑的原因,寻找分别针对内因和外因的解决方案,并且花心思指导自己的左右手,告诉他们应该如何总结分析,如何思考解决思路等等,而不是把精力花费在玩手机或抱怨上,那么,团队的能力和状态是不是会更好些呢?
当然,前提是H愿意付出,且有能力给予下属指导或建议。怕只怕H自己根本就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且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足,而故意转移视听说是下属能力不足呢?真相怕是只有他自己知道。
如果J在对自己的下属和伙伴们沟通方式上进行一下改变,亦或是和他们多一些探讨和沟通,并教给他们一些作为创业投资人的思考推进问题的方式,那他的团队成员是否就会更有动力,也更加有信息和他一起激情澎湃且自信满满,成为他想要的那样独挡一面呢?
J作为行业资深的职业经理人,绝对明白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的至理,更是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多一些沟通和指导,多一些思维碰撞和磨合的机会,还愁没有强兵强将吗?所以,J对症下药,立刻对团队进行了糅合及整理,使得所有人焕然一新,信心爆棚。
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个优秀的组合更是需要无数次的碰撞、历练、磨合才能生成。就像世间朋友无数,知己难求。
知己可遇不可求,正是因为知己要懂你、理解你、支持你才能称之为知己。你们之间的一个眼神,一颦一笑,无需言语他便秒懂。
这样的知己谁都渴望,但需要多少次的交流共鸣,觥筹交错才能成就呢?更何况是一个团队?
所以,要想取之,必先予之。在谈得到之前,我们是否应该先谈一下给予和付出呢?爱情如此,亲情如此,友情如此,职场亦如此。
无戒训练营第三期,日更第二更,堇砚书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