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很久的《蕙风词话》,每一首词都那么美,读来让人齿颊芬芳,心旷神怡,明明只是简单的文字排列组合,但就是美得那么惊心动魄,让人低徊流连,手不释卷。那一句句词,如一株株草木,以其殊异的风采各逞其姿;亦如一曲曲歌谣,以其不同的旋律悠然远扬。不过,当我读到“这一轮明月,本自无瑕 ”这句时,不由得心神恍惚,一时痴住了。
“这一轮明月,本自无瑕。”看到这句词时,感觉如沐春风,如饮甘霖,亦如拨云见日。这只是平易的一句词,但我觉得它模糊道出了什么隐藏甚深的神秘定律,但那定律到底是什么,却又有烟水迷离之感。不管怎样,反复吟咏这句词,就是莫名的喜欢。它既有沧桑历尽后的从容面对之感,又有世事无奈而徒然哀叹之情。圆缺是月亮的事,悲欢是人间的事,不管人事如何更替,那一轮无瑕明月,仍那么皎洁明亮。旧时王谢堂前的燕子已飞入了寻常百姓家,但秦时的明月仍照着汉时的关,照着不舍昼夜奔流的滔滔江水。当春风又绿江南岸时,是谁在慨叹“明月何时照我还”;李白举头望见的是明月,低头却又思起了故乡;苏轼把酒问青天:明月几时有……古今之人对着一轮明月,各叹其心事或身世,但明月无声,仍兀自照着,无瑕地照着,仿佛未经风霜,未历尘事,从亘古至今,也仍是最初的模样。
世间诸事,随光阴辗转。繁花兴盛终会落尽至枯枝败叶,辉煌宫阙或许某日就坍塌至断壁残垣,浓情蜜意或许会转薄至无情陌路。此时的对酒当歌,又焉知不会变成他日的举杯消愁?千古兴废事,不过会令人轻轻一叹: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而曾经的姹紫嫣红,到头来可能凋零为满地落英: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谁不期盼着千里共婵娟,谁又在月下独自叹惋?千江水有千江月,千江水中的月色各不相同,千江水中的月色又如出一辙。你有你的感时花溅泪,他有他的恨别鸟惊心。纳兰容若说:“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只是,月自圆缺,又何干人间情事?他又说:“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成环,夕夕都成玦。”月亮每月只有一次圆满如环,此外便总有所缺,可是,它又有什么让人兴叹?让人兴叹的,总是心底所盼的花好月圆或求之不得吧?但正如苏轼所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若适逢良辰美景,又恰遇赏心乐事,纵使月缺如玦,心中也当怡然自乐吧?只是,当正遭苦厄,就恨它兀自皎洁,漠视人间疾苦。又羡它只需在天上周而复始,而人们为了理想却要踏遍千山万水,而即使历尽坎坷,也未必能达成所愿。若正值别离,看到月圆,又嫉它月色皓然,只顾自己圆满如环,又怎理会月下人独立、清辉玉臂寒?而若正失偶,对月更会感慨良多吧:多少个花朝月夕曾一同牵手,月下喁喁私语,愿花长开月长圆,春花秋月都能等闲度过。而又隔了多少个月圆月缺,那曾海誓山盟的人渐渐杳然不见,说好的走到最后,那人却寒盟背信,独留下自己在月下徘徊,怅惘不已。此时仰首观月,万千旧事会纷至沓来,千愁万恨也必接踵而至,一时百感盈胸,凄凉填膺,从而对月亮也怨恨不已吧?无奈之下,大概也会效仿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而后徒然感慨:我本将心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
一路风和日丽,顺风顺水,是人们的共同心愿。但,虽有良愿,天未必从。许多人,需要我们温柔相待;许多事,需要我们披荆斩棘;许多路,需要我们风雨兼程;而某些看来熠熠生辉如黄金般的梦想,又必得让我们去经历千淘万漉的辛苦磨折。
执手偕老,岁月静好,是人们的绮丽梦想。只是在时间的无涯荒野里,在空间的广袤荒原中,两个人能适时适地相遇并能彼此心仪,需要多少的宿缘和修行啊!更多的则是“纵使相逢应不识”的擦肩而过,或“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的失意叹惋。于是,这世间便多的是痴男怨女和爱恨情仇。而又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呢?谁的人生不是负重前行?谁的经历不是千难万险?谁的心灵不是伤痕累累?不要说为了远大理想而活着,有时候单单为了衣食丰足而活着,我们就须竭尽全力。为此,多少人在人前假装坚强,却又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流下眼泪?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这一轮明月,本自无瑕。人生百年,转眼就老,月亮却亘古常在又常新,不管春花初开、夏荷亭亭、秋风寒凉或梅雪争春,它不问世事兴衰,亦不管人间情事,或弯似蛾眉、或半月如弦、或圆满如环,都日复一日地悠悠照着,照着山,照着水;照着歧路,也照着坦途;照着曾经的鸳鸯伴侣,也照着今日的分飞劳燕;照着思归的旅人,亦照着团圆的眷属……
今夜,又恰逢月朗星稀,“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不必管世事如轮,明日会转向哪里;亦不必月下独立,叹与谁人遥隔天涯,只静静地仰首观月吧。人生一路行来,有无数的猝不及防与悲喜交集,愿错失的都能释怀,愿得到的都能珍惜。世事无常,但前路还长,不管怀着怎样的心情,我们仍要继续踉跄前行,此去也,只愿明月无瑕,心亦无瑕。
作者简介: 雨菡,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曾为网易知名写手,有五十多篇文章登于网易首页。《博风雅颂》散文主编。作品曾入选多本文学作品选。已出版散文、小说作品选集《念你如昔》、《坚持美好,永远妖娆》和《缘来缘往,不诉离殇》,并由国家图书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