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是《三字经》的第一句,关于这句话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个风景秀丽的山村,有个叫周处的人,父母在他年少时就去世了,因为平时没人教导,本来心性善良的周处性情变得十分暴烈,经常欺负村民,时不时就把村民打得头破血流。村里的老老少少都不喜欢他,看见他都躲的远远的。
有一天,周处听几个人在讨论村里的“三害”,原来村里人把他和附近的一只老虎、远处湖里的一条蛟龙称为本村的“三害”。因为周处会欺负老百姓,老虎和蛟龙会吃老百姓牲畜。
生性好斗的周处听后气不打一处来,心想:如果我把老虎和蛟龙打死了,看你们还怎么说。于是他带上几天的干粮先去附近林里寻找老虎,晚上老虎终于出现了,周处几拳就把老虎打死了。打死老虎之后又马不停蹄的赶往湖泊,蛟龙在湖里大战了三天三夜,才把蛟龙杀死。
早早就在湖边围观的村民,看到周处和蛟龙三天都没上岸,以为他和蛟龙都死在了湖里。于是村民在岸边放鞭炮庆祝“三害”都被除掉了。周处上岸后的看到村民竟然如此的希望他似,这么不喜欢他,很是伤心。从此决定改过自新,做个好人。
故事讲完了,结合对故事的理解,我们可以明白人刚出生的时候,禀性是善良的。每个人的禀性本来是很接近的,只是由于后天的生存和学习环境不同,差异也会越来越大。这也是对“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解读。
当然这种解读我是有不同意见的,我不太明白为什么“人之初”要解读为人刚出生的时候,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初”的意思是“起始,开端”,那么人之初就是人开始的时候,不仅仅是人刚出生的时候,应该包括人所有的起始情形,比如人刚上学的时候,人刚工作的时候,也包括人刚开始做作业的时候,自然也包括我刚开始看《三字经》的时候。这都是人之初啊。
再者结合《三字经》是一本教人基础的启蒙读物,内容里基本上就是读书学习的概括,所以我的结论是:《三字经》里的人之初指的是刚开始读书学习时候。
再看第二句“性本善”,性的含义是人的本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何为阳气?阳气既是人生命活跃的源泉,有运行、向上之意。善的本意是吉祥。所以性本善的意思是说人如果要做事本来就是向着吉祥的方向去做。
那么《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的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刚开始读书学习的时候,他的本心都是向着好的方向,希望有吉祥结果的。
比如我吧,我每当要做一件事情的,我的本心都是希望向着一个吉祥目的,我写一篇文章,在写的时候,我总希望能够把我的想法准确的传达给读者,我希望我的文采对读者来说是一种享受等等。这既是我的性本善。
接着来看“性相近,习相远”,习的含义是小鸟反复扇动翅膀试飞,它需要反复的试飞,这就是习。所以这里的习可以理解为方法训练的方法或者习惯。所以“性相近,习相远”的意思是说,每个人做事的本心都是差不多的,但是习惯却个个相差很大,各不相同。
综合起来,《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意思是说,当一个人刚开始读书学习,他的本心是向着好的方向的,每个人的本心都差不多,只是由于生活环境及个体差异的不同,他们能够接受的训练方法和习惯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