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往哪个方向吹,草就往哪个方向倒。年轻的时候我也以为自己是风,可是最后遍体鳞伤,我才知道原来我们都只是草。都想作风,一吹吹一大片草,发现人都只能作草,带着走的是跳不出的江湖。”
导演钮承泽的一段话,道尽了少年初入江湖的桀骜不驯和涉入江湖后的感慨无奈。看完全片,我觉得这句话也是无数小人物面对时代大变动、大洗牌形势下的内心独白。
艋舺,不再只是艋舺
电影中的艋舺,指的是台北那条最早的老街市。那里有繁华的商业区、风云际会的码头、烟火聚集的庙街,既保留了闽南地方文化,又保留了日据时期的殖民地文化。这样一个“性格强烈”的街市,也是台北黑道聚集的地方。
故事在这里发生,也在这里结束。
蚊子是转学来到艋舺的,就读于当地一所三流高职学校。入学第一天,就有四、五个混混欺负他,抢走了他的鸡腿。为了抢回鸡腿,他二话不说上前追击,面对众多对手,蚊子未落下风,凭着自己的好身手在这场群架中游刃有余。
路过的黑帮四人组和尚、李志龙、阿伯、白猴看到蚊子的身手,决定收他入帮,就这样,五人正式结为太子帮。太子帮秉持着“只问意气不问意义”的精神,凭借李志龙父亲Geta的黑道地位在学校呼风唤雨。
看到这里时,不少人都觉得剧情有点“非主流”,凭着一个鸡腿就入了黑帮?而且很快就有了“只问意气不问意义”铁打的兄弟?
我却觉得这样的剧情合情合理。艋舺这个地方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冲突的地方:商业发达却还有着各种庙街供奉神位,本地黑道盘踞却又深受闽南、日据时期文化影响。在这里长大的少年内心,其实是孤独的、矛盾的,他们也是想成为“风”的人,却无时不处于更强的势力、更隐秘的文化的影响中。
转学来的蚊子同样是孤独的、矛盾的,如果他不向那几个混混反抗,今后在艋舺这个地方只会遭受更多欺凌;反抗的话,又难免受到皮肉之苦。
我想,四人帮也许是看到了蚊子和他们相似的地方,才选择带他入帮。而对这五个少年而言,艋舺不再只是艋舺,更是成为他们相互取暖、释放意气的“江湖”。
喧哗与寂静
太子帮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仇必报,每天都在打打杀杀中渡过。在这样的“快意”中,其实他们是十分青涩的、幼稚的,他们只想挥舞着拳头向别人证明着自己,却没想到他们会失手闯下大祸。
和尚为了兄弟,一人抗下了这个烂包,被Geta狠狠教训。但Geta还是疼他们这群年轻人的,和尚痊愈后,Geta送太子帮上山习武,目的是要让他们知道出来打拼靠的是拳头,但不止是拳头,还有道义。成长之后的太子帮依然凭着拳头大杀四方,不过他们成熟了许多。
到这里时,镜头慢了下来,也安静了下来。无声胜有声,少了一些血肉模糊的残忍镜头,多的是导演引导我们对这群年轻人的思考。
艋舺看似十分寂静、一如从前,实则暗流涌动,变革一触即发。在时代变迁之前,这群年轻人内心也有慌乱、有恐惧,但他们还是挥舞着拳头,叛逆地与世界为敌,想在这片喧哗中证明些什么、树立些什么。在成长过程中,他们也许察觉到了暗地里的风起云涌,于是,他们变得成熟。而成熟意味着,同样是挥舞着拳头,这群年轻人的内心有所衡量、有所敬畏、有所遵循。
影片中还有一个镜头让人难忘。蚊子在成人会所里偶遇自己的同学小凝,两人坐在床边,蚊子问小凝“你为什么要做妓女?”小凝不甘示弱回他:“你为什么要做兄弟?”隔壁传来尴尬的声响,蚊子掏出mp3,插上耳机,和小凝一起听了一首歌。
歌的名字是《Sound of Silence》(中文名为《寂静之声》)。
灯红酒绿、喧哗无比的成人街区、夹杂着肮脏和欲望房间,两个人却什么都没有发生,只是安静的听完一首歌。这组镜头太干净了,干净得让人不忍破坏。
小凝因为面部有胎记,干不了别的工作,所以沦为妓女;蚊子因为只身转学无依无靠,所以加入黑帮寻求庇护。同是无奈的两个人,却在这样喧哗的环境下,享受了片刻寂静,这组镜头使得剧情多了几分张力。
而往往最可怕的,也正是暴风雨前的寂静。
你以为你混的是黑道,
其实你混的是友情
起初艋舺黑帮势力雄起靠的是拳头、是情义,但随著台湾解严、经济起飞、时代大变,拳头已经不再是最可靠、最勇猛的武器。外帮不断涌入艋舺,他们带来了枪支。
在我看来,影片里的枪支不仅仅是指轻轻一扣便可夺人性命的武器,更是暗指时代变迁过程中,种种外来势力涌入台湾后,对台湾本土格局的巨大冲击。
太子帮也不例外。他们没有躲过这场冲击,也没有摆脱悲剧性的命运。也许,悲剧早已注定。
蚊子从小缺乏父爱,这使得他低调孤僻、偏执怜悯。太子帮教会他的道义,他要坚守到底。和尚很聪明,是太子帮里的“识时务者”,他的叛变虽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李志龙作为一个富二代、黑二代,他狂妄,却也软弱,父亲死去后他更是一蹶不振。阿伯圆滑,不讲原则,见事不好最先开溜的往往是他。白猴义气,却只有一身“空义气”,鲁莽行事最终落得悲惨下场。
如此性格迥异的五个人,竟成为了兄弟,看似是导演温暖的安排,实则是为他们“定制”的悲剧。看似形影不离的五个人,终究因为性格不同,导致了动乱发生后各自殊途。
而即便殊途,他们仍用自己的方式守着自己所认为的兄弟情。在影片最后的那场厮杀中,太子帮相互怀疑、相互背叛、相互残杀,他们是十足的黑道:残忍、血腥、暴力。但他们也是十足的兄弟:他们为的只是一场兄弟情。
看到这里时,我遗憾无比。观看之初,我为这五个少年的相遇、相知而欣喜,看到影片最后,却又为他们殊途而行的必然命运扼腕叹息。
这五个少年是成熟的,他们试图冷静的在时代面前选择出最好的出路,并勇敢的承担了自己选择所带来的后果。但他们又是多么幼稚,为了守住友情,他们甚至妄想用自己张牙舞爪的模样去恐吓外帮,以为这才是混黑道的人该有的气势。然而,跨入成人的世界,友情、义气很难仍然保持最初美好的模样。
因此,影片最后才有了蚊子的那句独白:你以为你混的是黑道,其实你混的是友情。
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
搏斗厮杀,只为称王。时代面前,似梦一场。
艋舺本土帮派在利益诱惑下,拿起武器、联合外帮,一步步壮大自己的实力。这与他们“只凭双拳打天下,远离西方邪恶武器”的道义相悖。他们错了吗?我觉得没有错。他们只是想称王、想成为“风”而已,但在动荡面前,在无法阻挡的历史洪流面前,他们依然摆脱不了“草”的命运。
这个结论是讽刺的,也是让人心痛的。
最初,太子帮“只问意气不问意义”的精神让人觉得,他们不过是一群初出茅庐的桀骜小子罢了。但经历了大大小小的事之后,这五个人依然坚守意气、不碰枪支,想凭着自己的拳头闯出一片天。他们想真正的干些“大事”,他们想被时代记住。
本土帮派虽然为了守住帮派、抵御外帮,选择拿起枪支,但这样的背叛,何尝不是对帮派的坚守呢?没有人想输,他们不过是想成为“风”而已。
无力感油然而生。时代的洪流裹挟着人、推着人往前走,以为自己立在江湖的潮头,却发现江湖也只是时代的一场安排。
在艋舺发生的故事,归根结底是小人物的故事。这里,有小人物的青春、挣扎和迷茫,它的格局其实很小。
但故事的背景是以70年代的台湾为依托,小人物命运的变迁其实暗示的也是台湾在时代变迁时的阵痛,反映的是“大历史”。
繁华的商业区、风云际会的码头、烟火聚集的庙街、浓郁的闽南地方文化,它们都曾是以影片中以本土帮为代表的一众人心中的青春记忆,面对种种外来冲击,这些本土文化和本土情怀受到破坏,就像太子帮的情义一样——回不去了。导演并没有通过宏大的镜头来展示这种变化,而是将镜头聚焦在小人物身上,通过记录小人物的成长和选择,让我们看到时代的变迁;通过记录艋舺的变化,让我们看到台湾在时代变迁点上的痛与挣扎。
我想,这也正印证了导演钮承泽对这部电影的定义:“它是一部有着黑帮背景、历史情怀的青春动作片;这是一段青春记忆,对友谊的伤怀与讴歌,是一个时代的记忆,是一群人对梦想的追求”。
很高兴与你相遇,更多精彩好文欢迎关注自媒体:无物永驻,多平台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