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清楚,我的才华在什么程度”
3月13日,老徐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谈及自己的成长历程和职业选择时,如是说。
其实对于老徐,我了解的不是特别多。最开始知道她是一位演员,后来知道她又变成了一位导演。
知道她是一位演员,还是大一的时候。那会儿课程不是特别多,初入大学的我,一半新奇,一半得意。新奇的是开始了一段新的生活,一段不同于高中时代的生活;得意的是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我可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不用担心作业写不完,也不用担心接下来的周测、月考、模拟考、期中考、期末考、高考……终于有属于自己的时间了,仿佛高三备战高考的压力一下子释放出来。
是的,高考的压力一种伴随我很久,甚至高考完、出成绩、报志愿、被录取,暑假那一大段时间,我都还处于一种精神紧张的状态。直到大一军训完,开始了新学期的课程,一切步入正轨,才觉得自己真正放松下来。
于是每每上完课,最爱去的地方就是图书馆。由于图书馆借阅证的办理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办好下发,所以那时候我还没有借书的权利。但是,可以在图书馆里面看书,只要不把书带出去就完全OK。
我还记得第一次走进图书馆,看到整整齐齐的书架前摆着满满的书的感觉。满心的欢喜,跃然纸上一般。书架附近还有三三两两的同学认认真真地翻着手中的书;另一边,有书桌的地方也坐满了同学,大家都在用心地读读写写。
坦白讲,那时候真得觉得,能够在这里安安心心地看会儿书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读书的兴趣也是从那个时候培养起来的,没事儿的时候就去泡图书馆,后来借阅证发下来了,时间允许的话还是喜欢去图书馆看书,享受那一角落静谧的时光。
因为喜欢看书,时不时地也会跟志同道合的同学讨论一下有哪些比较不错的书推荐。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到了茨威格的名字,同学们在讨论他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带着好奇心也借来一本。
看完了,没什么感觉,就是有一种莫名的同情,觉得女主可怜。后来同学说,这本小说被拍成电影了,是徐静蕾演的女主、姜文演的男主,这便是我跟老徐的初相识。
后来,我才知道这部电影的导演也是老徐。因为不怎么追星,对于某个年代比较有名气的演员或者歌手,也不怎么关注,所以,哪怕对于老徐也仅仅是听说。当然不关注不代表什么都不知道,一些基础的还是有所了解的。
比如后来老徐又导演的电影《梦想照进现实》《杜拉拉升职记》《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等。如果说前面的这一切都是初相遇的话,那么对于老徐有了进一步了解开始的时间便是今天——看完《南方周末》报纸的时候。
众所周知,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我觉得,读报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每每看完报纸,都会觉得收获满满,感慨颇深。就像写这篇文章前,读完老徐的这篇采访报道后的感受。感动、佩服、赞叹、欣赏、深受鼓舞……各种复杂的感情都有。
在接受采访、追溯起自己的成长之路时,她说:“美术学了三四年,书法学了十几年,没考上。表演系什么都不会,就考上了。人的命运实际上挺随机的,当然跟你做事情的方式和态度有关系。我有一个体会——不怕尝试。我如果没去试,就不可能做演员,今天也不可能做导演。我的人生路就是另外一条了。很难说”
的确,人生需要不断尝试,才能真正明白自己想要的东西,才能找准继续前进的方向。正如老徐所言“人确实是活得越大越宽容,小时候的确有很多偏见,总是觉得,别说40岁——我现在这个年纪,看30岁的人都觉得是阿姨,她这么老了,活着有什么意思啊?真到了一定年龄就会发现,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别说30岁,我40岁都觉得挺开心的。”越长大越能学会宽容,是因为自己也将经历,你经历的事情越多,越发现自己不懂的特别多。
面对大众的夸奖与崇拜,老徐说:“我不觉得自己是个天赋的人,我其实是一个很努力的人。我知道人家外面说我是才女,其实我心里很清楚,自己所谓的才华到什么程度。我的天赋也许只有30%,努力有60%,剩下的是运气。”
或许,这就是老徐成功的原因吧,她对自己有着清楚的认识,不因外界的因素影响内心,坚持做自己,做自己认定的事情,并为之全力以赴。就是这样。
“我并不推崇我的生活方式和态度。你跟我不一样,我接受;你20岁就结婚生孩子,我祝福你;你不干事业,天天做男人背后的女人,我也支持,只要你觉得开心就好”——徐静蕾
老徐,你活出了属于自己的style,赞赞的~一次难忘的阅读体验,受益匪浅,from《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