挨过了炎热的夏季,度过了漫长的暑假,是年九月初,一个个学之骄子,背着行囊来到了一个他渴望或者不渴望的学校,一座他钟爱或者不钟爱的城市。很荣幸,我也成了当中的一员,我来到了一座以前从未想过的城市,所谓的“成语之都”――邯郸。我不清楚我对这座城市的感情,或喜或厌,都无所谓了,这就是命。不过,我也没有选择勇敢回头,挑战命运,而是接受了这个看似平淡的现实,我要在这里发光发彩!
熬过了出来城市的孤独与不安,我开始适应这里的生活,像是打了兴奋剂一样,我表现出一种少有的积极,恨不得包揽所有的活动。我总听老师、学长或是学姐说,大一的开始都是迷茫的,最起码第一学期是这样的。但内心的倔强告诉我,一定不会是这样的!最起码我不会是这样。然而,遗憾的是,固执的我终究逃不过思维的束缚,也不幸成了迷茫大军中的一员。学习的迷茫,考试的迷茫,专业的迷茫,奖学金的迷茫,学生会的迷茫,以及种种人际关系、日常生活的迷茫,还有,最大,也是最关键的一个,对未来的迷茫。
之于对社会的了解以及家庭的寄托,考研自然而然也成了我的目标然而这种思维带给我的就是,要时刻提醒自己:“我要努力学习!我要珍惜时间!我要变得优秀!”事实上呢?貌似动力与压力的背后,更多了一种基于现实与理想直接的模糊意识,我要怎样做好当下?我该如何放眼未来?种种追问又不断从我脑海闪过。
无奈!越发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复杂、纠结的个体,幼时对知识的欠缺加之对知识的热爱――我渴望知识,我无比迫切的想要得到更多的知识,我要成为一个思想的引领者,要达到时代的至高点,我必须努力做到极致!当然,这也注定我要做一个孤独的人,要耐得住寂寞,并且所有看似庸俗的观念。不过,网络上和一些“同僚”们聊天、讨论,也真的很开心。不求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人,但求我无愧于心,活成我想要的样子。
林语堂的《人生不过如此》一书中有对中国哲学家的认识,书中讲到“中国哲学家是一个睁着眼睛做梦的人,是一个用爱和温和的嘲讽来观察人生的人,是一个把他的玩世主义和慈和的宽容心混合气来的人,是一个有时梦中醒来,有时又睡了过去的,在梦中比在醒时更觉得朝气蓬勃,因而在他清醒的生活中放进了梦意的人。他睁着一只眼,闭着一只眼,看穿了他周遭所发生的事情和他自己的努力的徒然,可是还保留着充分的现实感去走完人生的道路。他很少幻灭,因为他没有虚幻的憧憬,很少失败,因为他从来没有怀着过度的希望,他的精神就是这样解放了的心。”面对理想的美好和现实的骨感,我多么希望我拥有同样一种自由的人生境界。
或许是我想的太过复杂,或许是我对生活太过较真,或许我本来就是这样一个追求极致的人,起初的确是一个痛苦、空虚的过程,我感觉我就像一个傲娇的空壳,我把自己放的很高,但我本身尚且并不具备腾云驾雾的能力,我需要一个支撑,一块跳板,使我可以真正腾空,无所畏惧。迷茫,于我而言,所谓不懂本心,表面看似懂,实则模糊不清。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人生三问还是少不了。
我该如何处理学习与娱乐间的关系?我该如何安排好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比重?我该怎样备好考研?我该怎样在大学中能满足自己内心的对知识的渴求,又能创造我真正的价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