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为二字,名意为:师者,诗书礼仪、知识常识授予解惑也。教与育,动意为:授之以基本生活原理,传之以学习动力,勉励其以独立自主。教育者,教与育者,不划分前辈后辈,世间万物,不论种族,源之于自然一分子,各为所学,各为所用。
美国作家胡塞尼的作品里,经常就有体现人对于生命的敬畏之意和生活中最简单的快乐来源就是做好自己。我记得与之相似的伦理有一位哲人说过:美好起于原始,终于原始。
王老师时常有在我耳边提起关于她重整应试教育这一方面的伦理:论教育,父母与孩子,谁育谁都不一定;孩子虽小,却灵性清楚活得明白,他们用属于人的最基本认知告知着生活,不刻意雕琢伤害改变本性,不界限别人,不想委屈自己;大人们、父母们,更多的是被自己设定的方块和规则约束着,或者是被他人、社会、乃至自己的父母约束着。人,生而是一条生命,有各自的舞台和角色,生命需要自己顽强快乐,舞台让自己活跃有趣,且角色是自己创造的,不是“被”设定的。哪怕再好的蓝天,被布局一层网,也是没有鸟儿愿意飞翔的。
我们团队之前便有做过很多关于亲子教育这一方面的公益活动,团队一直想致力于“解放父母,解放孩子”。从一开始的探讨问题之根源,到摸索解决亲子教育问题,团队不断成长,不断壮大,也得到广大社会群众的关注和反映,还有一些社会组织和政府组织的大力支持,这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动力。
和我们一起来舒展身心的还有很多其他家庭,即便只是周末短短两天时间,顶着热情得有点过火的太阳,很多都是我们素未谋面的父母孩子,这让我我很感动。
也许是一种本性的引领,对于城市里所谓之“什么都不缺”的孩子们来说,来这里的起初是非常拒绝并且难以接受的,因为大自然藏在深远处,这里没有网络,没有电子游戏,没有繁华的大都市……每天面对着这一望无际全然无知的生物,激发了孩子们本性里的“猎奇”和求知,听到最多的几句话就是“这是什么呀?”“为什么呀?”“哇,好好玩。”,就此而言,我认为孩子们是极度缺乏的,而且这种缺乏,全然不是父母能靠努力工作报最高的培训班能给予的,这不是知识的匮乏,而是常识的贫乏……
去往摘莲蓬的路上,因为大太阳我有点焦躁,看着前往的、跳跃的、灵动的小朋友,我开始深思此次前往大余湾我们除了释放天性,感知自然之本性之外,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姐姐,你说为什么鱼儿不能飞呢?”被别人看来特别“不安分”的豆豆见我发呆,突袭式的打断了我。
“因为它没翅膀?”
“我觉得因为它比较喜欢水。”
……
其实孩子的理解能力都是基于感知层面出发的,一向比较格式化的“大人们”似乎更喜欢按照程序式的方法追索答案。这就是为什么先人们的前沿:引导学习词感知“正确”答案更重要。标准并不重要,因为它是被社会及人类赋予的规则的条件之下形成的评判准则,相较而言,思维上的自由发展和感知能力更为重要。
最后用白居易的一首诗来结尾吧,诗之意当然不足以言表,愿“教”与“育”的路上你我同行。
黄梅县边黄梅雨,
白头浪里白头翁。
九江括处不见岸,
五月尽时多恶风。
人间稳路应无限,
何事抛身在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