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孩子而言,妈妈的角色可谓种类繁多。
妈妈是喂奶器,妈妈是朋友,妈妈是保姆,妈妈是医生,妈妈是老师......
这么多角色中,哪个角色最重要的,很难选,因为都重要。
曾经我的个人答案是,妈妈最应该成为孩子的朋友,
因为只有在朋友面前,孩子才是最真实和放松的。
到现在,这个想法变了
孩子的朋友会有很多,妈妈不一定非要参与其中,
孩子长到一定年龄的时候,自然会有他们的小秘密,这些秘密是不会跟妈妈分享的。
如果,孩子到了青春期,还把自己的所有秘密告诉妈妈,这并不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不是像表面看到的这样,孩子跟妈妈关系亲密。
这表明的只是,孩子还没有精神独立。
而精神独立的首要标准便是,有自己的小秘密。
有一次看一本儿童人格教育的书,作者是奥地利的,阿德勒。
他在书中一再强调,孩子必须从小建立良好的社会感情。
因为人是群居动作,社会上的人与人之间,是互相协作共生的。
而社会感情的强弱,则是判断孩子是否能很好融入社会的参考标准。
怎么培养孩子的社会感情呢?
简而言之就是,与周围人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而与周围人建立信任关系,首要的引导者就是妈妈。
妈妈是孩子天然信任的第一人,但妈妈不能因此而把孩子圈在自己身边。
尤其是现在很多妈妈,自己全职带孩子,也没跟公公婆婆住在一起。(说的就是我自己啦!)
孩子的吃喝拉撒都是自己一个人搞定,平时社交圈子又小,孩子不能频繁固定地接触到其他人。
很多时候,孩子甚至连爸爸都有点排斥,尤其是在夫妻感情不和的情况下,妈妈会不自觉地把孩子拉入自己的阵营。
没有主动把孩子推到爸爸身边。
孩子哭闹的时候,只喊着要妈妈,对妈妈自然也是最最亲的。
妈妈心里的想法多半是,虽然自己很辛苦,可是孩子这么粘我,这么依赖我,真的很需要我。
我在孩子心中是最重要的,我是重要的。
浓浓的被重视感油然而生。
当然,妈妈并不是故意不培养孩子的社会感情,只是还没意识到罢了。
孩子们,一天天在慢慢长大,他们迟早有一天要离开自己。
就像小动物们,迟早要离开巢穴一样。
妈妈们,享受孩子的依恋,这无可厚非,毕竟,也就这短短的几年可以依恋。
那既然孩子迟早要与社会建立感情,还是尽早做准备吧。
通过孩子对自己的信任,来引导孩子对周围人的信任,最终走向对陌生世界的信任。
一个对外界充满信任和安全感的孩子,本质上是更容易通向幸福的。
有一个检验孩子社会感情强弱的好办法。
观察孩子初次入园和进入新学校时的反应。
如果孩子能比较快的适应新环境,那说明,孩子的社会感情发展得不错。
如果孩子迟迟不能适应新环境,每天只想着回家跟妈妈待在一起,待在自己熟悉的安全环境里。
很显然,这种孩子的社会感情没有发展好。
怎么办呢?
只能慢慢来了,妈妈自己先走出来,不要沉迷于孩子的依恋,引导孩子跟周围人建立更深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