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变》是《孙子兵法》最短的一篇,只有二百多字,但内容比较错杂,和其他篇内容有交叉。
“变“就是变通。不按正常原则处理。
“九”,中国人说数字,都是泛指,九,就是多。
张预注解说:“变者,不拘常法,临事适变,从宜而行之谓也。凡与人争利,必知九地之变,故次军争。”
你若不懂兵法,则不会作战。你若按兵法行事,却败了,那是你不懂九变。
所以什么叫学会,没法说。只有会的人才知道什么叫会。而且每过一阵子又发现自己不会了。这时候就是又要进步了,功力又要增长了。
进步,就是不断地发现自己不会。
1、宁肯找死,也不等死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圮地”,就是水网、湿地、湖沼等难行的地区,这样的地形就不要宿营。敌人打过来不仅难以构筑防御工事,而且进退困难。
“衢地”,四通八达的地方。衢地合交,就是要搞好外交。
“绝地”,李筌注解说:”地无井泉、畜牧、采樵之地,为绝地,不可留也。“没水喝,没东西吃,没柴火,赶紧走,不要久留。
“围地”,四面皆险,前进道路狭窄,退归道路险迂,敌人要来很方便,我要出去却困难。这种地形,必须预设奇谋,让敌人伤不到我,才度得过去。
“死地则战”,到了死地,那就是等死不如找死。宁肯找死,不可等死,陷入死地要坚决奋战。
2、害人兵法,教你不要被人害
“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想办法让他自己去做对自己不利的事,使他的力量不得伸展。
长平之战,秦国使间谍去邯郸散布谣言,说廉颇不出战,是要投降秦国。秦国根本不怕廉颇,最怕的就是赵括,目的就是让赵国撤换廉颇,让赵括来送死。
著名的西施,就是去完成救国任务的,惑乱夫差之心,再加上买通奸臣伯嚭,攻其政令,吴国就亡了。
战国时期,韩国为了劳役秦国,诱使秦国把人力物力消耗在水利建设上,无力进行东伐,派水工郑国到秦国执行疲秦之计郑国给秦国设计兴修引泾水入洛阳的三百余里的灌溉工程。后韩王计谋暴露,秦要杀郑国,郑国说:“当初韩王是叫我来做间谍的,但是,水渠修成,不过为韩延数岁之命,为秦却建万世之功。”
郑国渠修成后,大大改变了关中农业生产面貌,雨量稀少,土地贫瘠的关中,变得富庶甲天下。韩国的“役诸侯以业”之计,反而让秦国成就了千古伟业。
这些都是教怎么害人的。简单看看就行了,不要被人害,更不要去害人。
3、居安思危,防之于未然
用兵的法则,不指望敌人不来,而要依靠我有充分的准备来应对他。不要指望敌人不向我们进攻,而要依靠我们有敌人进攻不下的力量和办法。
吴起讲将道,有一句话,叫“出门如见敌”。就是保持高度戒备。
有人说,白准备了,敌人也没来。事实上,你有准备,正是他没来的原因。
程不识,汉代将军,和李广齐名。
不过今天,飞将军李广的故事还孺妇皆知,知道程不识的就太少了。因为李广的故事太多,而程不识的故事根本没有,他可能就没打过什么仗,为什么呢?因为敌人不敢来打他。
他可能打不败你,你却肯定打不败他。
程不识为什么打不败呢?因为他太严谨!他的部队,首先“正部曲”,层级指挥系统非常严格。
然后是“正行伍营陈”,安营扎寨很有章法。行动起来,全军一起行动,扎下营来,敌人冲不动。
程不识行军,前面有斥候,后面有后卫,宿营有警戒,防的铁通一般。
每天晚上还要处理文件,军簿文书一件件处理到天亮。
所以他从未让匈奴人得逞,但自己业没有取得过重大胜利。
跟他的士兵不得休息,非常紧张艰苦。
李广则恰恰相反,和手下将领恩义相结,大家都是兄弟。人人自便,怎么舒服怎么来。
所以士兵都喜欢跟着李广,不喜欢跟着程不识。匈奴人也一样,喜欢和李广交手,不去程不识那里讨晦气。
所以程不识永远不败,他防得连敌人都不愿意来,想起他都郁闷。
李广则不是大胜就是大败。但他这种做法,不是正规部队,没有正式管理。所以只能带兄弟伙。最后羞愤自杀而死。以至于,“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都成了笑话。
司马光评论:“效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
所以居安思危,在治思乱,戒之于无形,防之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