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篮在深渊上方轻轻摆动,常识告诉我们,我们的存在仅仅是两次永恒之间的瞬间光亮。”——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言说,记忆:实录》。出生前,世界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永恒的沉寂,而死亡,让我们复归那种沉寂与永恒,我们的生命如此短暂,所以人类自从进化到有自我意识的那一刻,便开始了对于死亡思考。
害怕死亡,是我们人类诸多思想和行为的原始驱动力。而关于死亡的思考,也给我们带来了关于死亡的两个认知方向。一个是认为死亡只是漫漫生命旅途的一个节点,生命不会因为死亡而终结,由此产生了各种宗教信仰;另一种则认为死亡就是生命的终点,一切将随着机体的死亡而消逝,这种思想一方面激发了人类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思考,另一方面则推动了人类对永生的追求。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对于死亡的恐惧引导着艺术、宗教、语言、经济、科学的发展。古代的宗教、神话、祭祀与仪式,都是在创造一种超自然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有神灵,可保佑人类永生不死,即便肉体死亡,我们还会以轮回的形式继续存在下去。或者是通过创造一个灵魂永生的乐园将死亡逐出我们的世界,进而建造出宗教和神学的大厦。而相信死亡就是终结的人则力图运用理性和思辨的力量来正视和剖析死亡及死亡带给我们的恐惧,用这种与生俱来的恐惧创造出许多伟大的哲学思想,并赋予我们生命更多的存在意义,或者干脆运用宗教或科学的力量来追求“永生”。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我们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基因科学、生物医学的进步,让人类对自己物质身体的了解也越来越多。科学证据越来越成为人类的信仰,过去那些灵魂不灭的宗教信念越来越被怀疑,而伴随死亡的恐惧与焦虑又一次成为潜在的驱动力,推动人类去发明另一种工具来应对它。这个时候,心理学应运而生。心理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或缓解我们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让我们能更好地直面死亡。而另一方面,我们运用现代医学科技,诸如疫苗、疾病的治疗、脏器的移植,乃至目前非常热门的基因工程,这些正一步步地实现着生命的延长。
但即便如此,死亡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仍然是一个无法逃避的终极归宿。那到底该如何与死神达成妥协,直面自己必然死亡的现实呢?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我们并不是永生不死的,死亡对于任何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其次,虽然死亡让我们恐惧,但死亡又能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庄严,他给我们继续存在下去的勇气,让我们能够心生悲悯,对自己、对人类的未来产生终极的关爱。第三,为了战胜死亡的恐惧,我们必须追寻永久的意义,为了追寻永久的意义,我们可以把人生的意义和社会价值观结合在一起,还有社会交际、精神内涵和信仰、个人成就、与自然合一、体验超越生死的感觉等,这些手段都可以帮助我们抵抗死亡的焦虑和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