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前在电影院里瞥见《野孩子》的海报,我就觉得电影会有看头。后来这部打算在暑期上映的电影又突然宣布撤档,更加吊足了我的胃口。以致于影片在中秋节前夕刚登陆院线,我就迫不及待地把票买了。
尽管同期上映的影片不少,观众的选择面很宽,但放映厅里还是坐满了人——难怪《野孩子》的票房上升得那么快,刚上映几天就破亿了。
影片是根据“流浪兄弟”的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既没有像纪录片一样复述社会新闻,也没有抱着高高在上的批判态度去指责任何一位当事人,而是用充满关爱和诚意的视角去展现野孩子们的生存状态。
从影片所展示的场景来看,野孩子们是在五六年前的三四线城市里谋生,大街小巷的监控网络并不发达,人们之间的现金交易还很普遍,无形之中给偷盗行业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发展空间。
要是搁现在,随着电子支付的普及和监控摄像头的广泛应用,小偷们的生存空间只会越来越窄,说不定连这种行业都会逐渐走向消亡。
影片中的马亮(王俊凯饰演)和轩轩(关子勰饰演)这一大一小两个野孩子都是因为被母亲抛弃和缺乏关爱,才主动离家出走的。正如那句耳熟能详的歌词,“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他们像小草一样野蛮生长,日晒雨淋就不说了,还要忍受别人的践踏。
他们没有身份证明,没有受过教育,解决温饱问题的唯一手段就是先偷东西,再把东西变现。作为经验丰富的资深小偷,马亮却不允许轩轩步他的后尘,从事这种古老的“手艺活”,最多只允许他在变现环节搭一把手。
影片最打动人的地方就是马亮和轩轩之间的兄弟情谊。虽然他们没有血缘关系,长期过着居无定所,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但他们彼此牵挂,都把对方视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和讲述乖孩子故事的《年少日记》不同,这部影片没有把着力点放在原生家庭上,而是关注野孩子们在家庭之外独自成长的过程。过早经历人生变故的他们,不得不直面残酷的现实。在他们眼里,活下去比怎么活更重要。
被家人忽视、遗忘的他们,更渴望被看见的感觉,更珍惜被理解的情分。他们既有脆弱敏感的一面,经不起欲望的诱惑,无法摆脱情感的羁绊;也有狠辣决绝的一面,做事只图眼前利益,不在乎后果是否严重。
他们小小年纪就在外流浪,不懂规矩,不讲秩序,更没有什么法律意识。但他们讲义气,识好歹,不会忘记那些对自己真正好的人。正如轩轩愿意离开自己的家,跟着马亮走,不光是为了好吃好玩,主要还是因为马亮真心实意对他好,带给他从来就没有过的安全感。
并且马亮愿意带着轩轩一起闯荡江湖,也不是因为需要帮手,而是不忍心轩轩被亲人伤害。他把辛苦“挣”来的钱毫无保留地用在轩轩身上,生怕他营养不良,个子长不高。
他明知带着轩轩容易暴露行踪,还要主动露脸,为他联系学校,给他提供上学读书的机会,不想让他长大后,和自己一样。最终,轩轩前脚跨进校门,马亮后脚进了监狱。
和流浪在外的野孩子相比,陪伴在父母身边的乖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面对的挑战和承受的心理压力也不小——虽然不愁吃穿,但学业负担重,还要背负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期望,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并且在温室里长大的乖孩子往往不如“皮糙肉厚”的野孩子抗压耐挫,一旦遭遇意外(变故),负面情绪没有及时排解,或者与外界的沟通交流出现障碍,就会想不开,感觉天都要塌了。
尤其像《年少日记》里那种缺少温暖和关爱的原生家庭,父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态度和行为,实在让人不寒而栗。他们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已经造成了严重伤害,却没觉得自己有问题,反而认为孩子有问题。
在这种家庭里,越是听话懂事的孩子,思想负担往往越重,甚至会产生自责心理,认为自己是多余的人,给家人带来了麻烦。如果他们在学校老师和同学那里也没有得到什么正面反馈的话,就会更加绝望,做出一些无法预料的极端事情。
随着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多,那些缺乏家庭关爱与社会支持的少年儿童得以走进更多人的视线。不管是离家出走的野孩子,还是在家里呆得憋屈的乖孩子,他们的生存状态都让人心疼。原生家庭对他们来说,绝不是什么温暖的港湾,而是摧残身心健康的疯人院。
真心希望《野孩子》、《年少日记》之类反映青少年成长困境的电影,能被更多的家长、孩子、老师看到。毕竟只有发现和重视问题的人足够多,解决问题才有希望。
所以我一直把电影作为观察现实世界的一扇窗户,虽然它是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不完全照搬现实,但在提升社会能见度方面发挥的作用,并不亚于那些权威的新闻媒体。好的电影作品更是如此,既能做到对现实负责,向观众传递真实的生活感受,又能做到对艺术真诚,带给观众情感与审美的双重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