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这本书的缘分就巧了,是几年前在朋友圈看到一个好友分享朋友圈说这本书好看,我就去图书馆页面上搜了一下,结果没有,于是我一度怀疑那位朋友把名字搞错了,是不是三毛写的撒哈拉的故事,因为她很喜欢三毛。一直到前不久,我去图书馆借书,结果想借的书没借到,快走时随眼看到了《撒哈拉的玫瑰》,当时都不敢相信,又觉得惊喜!所以说,我与这本书的缘分大概在此时此刻才是真正的开始了吧。
先抛开故事不说,很喜欢作者的写作手法,用几个主角的口吻交替叙述着情节,将两个女孩不同的个性表现的淋漓尽致。
作者想通过这个旅程说明什么呢?我想是,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前提是,你敢踏出第一步。埃米莉现实善良,克莱米美丽浪漫,我觉得我自己就是介于这两个女孩之间,我和克莱米非常像,我向往的也是那种不理性富有诗意的生活,我也会立马答应玛丽叔婆的遗嘱,我见到撒哈拉沙漠也会饱含泪水,我遇到昌巴也会疯狂的爱上他也会毫不犹豫的留下来,但是我与克莱米不同的是什么呢?我做不到她那么潇洒,也许她事后也会有不为人知的思虑,但是我知道我在那些浪漫产生出来后,我会想到埃米莉所考虑的,现实。所以,我的另一半一定要能够大于我的顾虑。看到克莱米和昌巴的爱情,不禁 很羡慕,我跟克莱米一样,对很多男人只是一时热情,后来都无一例外。我也会想,是不是自己的问题,自己是不是要求太高或者自己太滥情,就是三分钟热度的人?可是,看到克莱米之后,我知道我的昌巴还没出现,我人生的另一半拼图还没出现。我希望我自己能够碰到一个我甘愿为之女仆的男人,希望能够他一出现,我就会有家的感觉。他在哪,家就在哪。
书中除了这个故事主线外,一直伴随着的是非洲那片迷人的地方。之前看毕淑敏的《非洲三万里》重塑了我对非洲的印象,非洲在我心中,不再是那个陌生、动乱、疾病、充满恐惧感的地方了,非洲已然是一个可爱的地方,它是最接近大自然的地方,它是生命伊始,人类心灵的家园。那广袤无边的土地或沙漠或森林,那世界万物的栖息地,那美丽的令人窒息的天空,那绚丽多姿的色彩,非洲是一个不管生活是多么的落后与极度贫穷,都要充满活力的地方。你去了,看见那些人们,你更多的是羡慕,多么自由自在啊!再一个是震撼,还有一点是疼惜。现在看了这本书里对非洲的描写,我对非洲的印象更好了,它让我想去撒哈拉沙漠骑骑骆驼,见见图阿雷格人,晒晒太阳。自此,我要去一次非洲的念头已深深的埋在我的心中,我想趁着我还很年轻的时候去,要不就等我很老的时候。但是,我希望我动身的那一刻,不要抱着太大的目的性,不要想着自己能收获多少,自己能改变多少,而是本着一份平静或是激动的心情,去体验旅程中的点点滴滴。不要让这场心灵之旅带有任何一点功利性与炫耀性。
很喜欢这本书,触及了我的心灵,主人公跟我有点像,很多感受我能很好的体会到。晚上特地去书店里,想把这本书买下来,可是书店没货了,应该是销售量不大,断货了就没管了吧。等以后工作了,有了自己的书橱,这本书一定会在我的书橱里。
“在见到他之前,克莱米就已经有一点儿爱上他了。这一路上我都看到了,她变得越来越光彩夺目、开心、兴奋。她爱所有的东西:骆驼、沙漠、男人、太阳、月亮、风,甚至包括卡西尼做的难吃的面包。她一直在等待着他的出现。现在,她的脸上混合着悲伤和幸福的表情。她的头巾滑落到肩头,我看到昌巴正注视着她那张美丽的脸和满头秀发。他们在过去的几小时甚至几分钟里,已经无可救药的相爱了。昌巴那双温柔的棕色眼睛始终没有离开过她,她也变得更加优雅、可爱了。我想起了玛丽叔婆的话,她说,克莱米注定会爱上一个带着武器、喜欢女人的男人。”
阿马达笑了:“哦,但那儿有路。沙漠里的人的眼睛能看到路。路经常被风吹得看不见,移动了位置,但我们总能看到路。”
“他们蹲在我们边上,我拿糖果来逗他们。最终年纪最大的孩子很紧张的拿了一颗,其他的孩子也跟着做。他们剥掉糖纸,把糖放在手心里,好奇的端详。我意识到,他们之前从没见过这些东西,就向他们演示了怎么剥掉糖纸,把糖一颗颗的放进嘴里。他们照着做,开始笑起来。”
白色的小疯子
2017年10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