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读了安东尼·伯吉斯的《发条橙》,略有感触,在此浅谈一下。
《发条橙》讲述了作恶多端的少年亚历克斯在强权的特殊手段下被迫从善,最后恢复自我的故事。一句话概括它很简单,但它已经不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故事。它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发人深省的东西。
“当一个人无法选择时,他就不再是一个人。”这是《发条橙》里的一句话,也是我觉得这本书想要告诉读者的东西。亚历克斯被“改造”成一个一有暴力念头就会无比痛苦的人。他只能行善,无力作恶。他已经失去了选择善恶的权利。他也不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了,已经成为了一种机器,一种只设定了“行善”按钮的机器。就像这本书的标题,当橙子扭上了发条,它便不再是一个橙子了,而是成了一个似乎具有可爱色彩和汁水的发条玩具。人也是如此。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思考。有思考就意味着有选择。有了选择,我们才会拥有一个缤纷多彩,多元化的世界。而如果我们失去了思考和选择,那与其他生物又有什么区别呢?
说到人,中国古代的大师们也曾探讨过人和人性。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荀子提出了性恶论。究其本源,他们所讨论的人性是无所谓善恶的自然之性。它就像一团混沌,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这也是一种选择。而书中的亚历克斯已经失去了选择权,自然也失去了人性。他在那段时间也就不能被称为人。
除了选择,我们可以谈谈“强制性”行善。它其实是一种极端。如果强权对每一个人都实行“强制性”行善,每个人做到了“善”。世界从此也就没有了“恶”。那这样的“善”又有什么意义呢?善与恶是相对的,没有恶就没有善。就像阴阳一样,相生相克,缺一不可。因此,书中强权的做法可以说是完全错误的,它把作为一个正常人所拥有的道德选择完全抹去了。正确的做法是让我们遵从自己的本心去选择善恶。
由选择和“强制性”,我们可以引申到自由。文中的主人公失去了自由吗?表面上看,他可以像常人一样生活。而实际上,他已经丧失了自由意志,被迫行“善”。就连“造成任何撩拨感情的音乐”,他都听不下去了。“如今,美妙的莫扎特变得恐怖了。”他也失去了听音乐的自由。在自由和强权的碰撞中,自由已经输了。
其实,选择也是自由的一部分。自由的人可以选择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生活,也可以选择过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小日子。还有些人抛下束缚自己的工作,选择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这都是人们做出的选择。而可怜的主人公曾经不能像常人一样有自己的选择和自由。虽然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主人公重新得到了它们,但他会永远铭记曾经的一切。
除了主人公,读者也可以收获一些东西。这本书就像是一个社会性实验,告诉了我们没有选择和自由后,我们会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我们的人生轨迹又会发生怎样的改变?或许我们从亚历克斯的身上可以看到一些端倪。
我想,这就是发条橙想要告诉我们的。也许,它还有更深层的涵义,等待着你我去发现。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