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让我和你同行!
轮船,带我离开这里!
带我走,到远方。
此地,土俱是泪。」 ——阿兰·德波顿《旅行的艺术》
这是九月读过的第二本书。余秋雨的序言依然是那么矫情,不读也罢。但这本书真的值得一读。
阿兰·德波顿,生于1969年,毕业于剑桥大学,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被誉为「英国文坛奇葩」。《旅行的艺术》一书是其重要代表作品之一,自2002年出版以来,一直畅销欧美。
以前的中国人是不旅行的,或者说旅行只能算是少数人的专利。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普罗大众的物质财富得到长足增长。根据马洛斯需求理论,在解决基本物质生存问题以后,人类会向着更高的精神需求前进。旅行是实现这一需求的最佳载体之一。
加之,国家对休假制度的改革,出现了七天的黄金周、三天的小长假,配合上班族的年休假,时间变得充裕起来。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张罗,走出家门,去那些著名的非著名的景点旅行一番,以成为生活的常态。
「旅行是万众的权利,每个人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但是,不同的文化程度和人生基调,会使同样的旅途迈出不一样的脚步。」
本来,毫无疑问出门旅行是以放松和娱乐为目的。但在我们这里,绝大多数人出门旅行往往都是走马观花式的,特别容易落入「上车睡觉,下车撒尿,到景点拍照,回家啥都不知道」的俗套里。
对于旅行的人来说,一趟走下来,人困马乏,一点乐趣都没有找到。旅行变成了一场辛苦的拉锯战和消耗战,对旅行的人的体力和精神都是极大的挑战。往往他们会在旅行过程中或者旅行结束后诅咒发誓下次再也不出来了。
实际上,旅游的妙处在于放松身心、开阔眼界,而不在于走马观花、疲于奔命。因此,如何让旅行变得更有深度,更加诗意呢?如果你一时还想不到答案,不妨去看看阿兰·德波顿《旅行的艺术》 。
阿兰·德波顿说:
如果生活的要义在于追求幸福,那么,除却旅行,很少有别的行为能呈现这一追求过程中的热情和矛盾。无论是多么的不明晰,旅行仍能表达出紧张工作和辛苦谋生之外的另一种生活意义。
《旅行的艺术》一书向我们揭示了旅行的深层含义。他认为,旅行以及对旅行的研究可以加深人们对幸福的体验,而这种幸福,就是古希腊哲学家所说的「由理性支配的积极生活所带来的幸福」。
从书名就可以看出,它不是一本酒店或报摊出售的旅行指南,也不是前人留下来的详细旅行攻略,不会教你如何收拾行装、如何坐车、如何入住酒店、如何吃饭、去看哪些景点、有什么特色这些旅行中琐碎的事情。
在阿兰·德波顿眼中,旅行已经不仅仅是旅行,而是一种心灵更深层次的思考,是带着哲学和思辨意味的旅行。
本书一共有五个章节,分别是出发、动机、风景、艺术和回归。阿兰·德波顿在这几个篇章中,认真仔细地回顾了曾生活在他旅行目的地的艺术家。比如在阿姆斯特丹,福楼拜成为他的引路人。比如在普罗旺斯,梵高让他看清了什么是柏树。阿兰·德波顿描述了他们的生活和创作,探究了他们的人生旅行和心路历程,从而发现了旅行的一种全新的意义。这种意义就是:
在心灵为了眼前的景物沉醉之前
一场眼花缭乱之舞转瞬即逝
大自然却适度呈现了一些永恒的东西
——华兹华斯
对于我们这些打着旅行的旗帜走马观花的人们来说,阿兰·德波顿为我们展示了一场完美的旅行,教会我们如何学会好奇和观察,让我们重新对生命充满热情。比如在飞机起飞的过程中,一般的旅行者很难注意到什么,除了耳鸣目眩以外。但在阿兰·德波顿那里,「飞机的起飞为我们的心灵带来愉悦,因为飞机迅疾的上升是实现人生转机的最佳象征……云朵带来的是一种安静。在我们的下面,是我们恐惧和悲伤之所,那里有我们的敌人和同仁,而现在,他们都在地面上,微不足道,也无足轻重。」
阿兰·德波顿还说:「在惠斯勒画出伦敦的雾之前,伦敦并没有雾。在梵高画出普罗旺斯的柏树以前,普罗旺斯的柏树一定也少得多。」这其实想象出来的,但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是,在一个景点成为人们口口相传的著名景点以前,其实它们就已经在那里。只不过是没有人发现,或者说假装没看见。这在我们国家也是一样,著名人物呆过的地方,一般都会成为热门景点。以至于一棵树,一片云,都和他们息息相关了。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谈到了旅行的回归。他告诉是我们,即使回到自己的书房,也可以进行一场足不出户的旅行。在阿兰·德波顿眼中,目的地不是重点,在旅行过程中的思考,满足心灵的体验才是最重要的。
一个充满对生活的热情的人哪怕是在斗室之间也可以完成一场旅行。
旅行其实是心灵和身体的双重体验,是一种回归自然真我的状态,是寻找生活乐趣,获得心灵解放的的方式。通过旅行的方式,来观察和思考人生,让我们去发现原本被忽略的部分,找回生活的全部意义,从而「用旅行的心态在城市里生活着」。
我是茶人老七。
2016年最后的100天,坚持每天写一篇文章,分享美好快乐的事。
欢迎转载,请私信!喜欢我的文章,试试关注和点赞,给我鼓励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