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孩子不能“望天收”!》
不少家长,特别是农村家长有句“口头禅”——“女大自巧,狗大自咬。”这话里多多少少有“放养理论”的痕迹。我把这种养孩子方法比作“望天收”,就像坡岭人种庄稼,天公作美,风调雨顺时,喜获丰收,自然肆虐,旱涝侵袭时,空无所获。
重读艾瑞克森“人生八阶段理论”,更加认识到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环环相扣,不可或缺。
婴幼儿期:发展“信任,自主,主动”,克服“怀疑,羞耻,内疚”。
童年期:是发展“勤勉”克服“自卑”的关键期。什么是勤勉呢?就是指如果孩子可以将事情(包括学习和做功课)做得很不错,那他就会喜欢做事,进而衍生学习更多事务的动力。如果孩子这个阶段的勤勉感没有得到培养,这个关卡没过去,那就比较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什么都不敢做,进而发展出一种自卑状态。
孩子一旦自卑,就会什么都不敢尝试,什么都不想做。你就会常常听到孩子说“我不会”,或他常常情绪低落、难以集中注意力。
自卑性格的形成往往源于儿童时代。美国儿童心理治疗专家霍夫曼指出:孩子的自卑心态一旦养成,很容易引起孩子在青少年阶段对自我概念的偏差想法,有甚者,犯罪也由此而来。
如何发展勤勉呢?简单来说,就是通过“鼓励”与“赞美”,让孩子在学习各项事务的过程中,对自己慢慢建立自信,意识到“我可以”“我很行”的地方在哪里,帮助孩子察觉到“我有能力”。这样,孩子比较容易勤勉,自我价值感也比较高。自我价值感高的孩子,一般都比较自信,拥有追求坚定目标的持续力。哪怕经历千百次的失败,被人讥笑,他们也会对自己充满信心。
青少年期:发展“自我认同”,克服“角色混乱”。这个阶段若顺利发展,就可以明确“自我定位”(我是谁),再进一步确立自我价值,这样比较容易知道“我将来要做什么”或是“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若发展不顺利,青少年就比较容易对未来的自己产生迷茫——不知道自己的定位在哪里,不知道将来可以做些什么。学校里和社会上的好多混混大概就是这样的吧?
处于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在定位自己和了解自己是谁时,除了重视个人名誉、受欢迎程度、塑造自我的形象之外,还非常在乎自己拥有哪些能力、成就表现,以及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在外条件。所以,父母、老师可以从以上几方面,帮助青少年寻找自己的定位与方向,特别是在个人名誉部分,专家发现,青少年有时表现出对自己的不在乎与自暴自弃,其实是为了掩饰对个人名誉的在乎。因为他们从过去的生命经验中,不知道可以做些什么,所以才会出现“不在乎”。如果此时,协助他们了解现在可以做的事,建立成功经验,相信一定可以帮助他们发展得更顺利。
此刻,我想到了学校里的“混混”和“刺儿头”们。不是他们想当“混混”和“刺儿头”,是因为应试教育的战场上,他们因成绩不佳缺少正向关注,在被定位时受了重伤,为了不至于“就此阵亡”,他们在定位“我是谁”时,在塑造自我形象时就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通过“打架”“欺负弱小”“破坏公物”等来树立自己的“校园地位”,通过对老师的“不在乎”,对学业的“不在乎”来让人看到他们对抗的力量,从而获得一种“畸形的成就感”,想到此,我的心竟隐隐作痛起来,我终于知道了,自己面对差生时,面对调皮捣蛋的学生时,为什么一直生不起气来反而特别想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他们,原来是我通过学习理解了他们的苦衷!
养孩子不能“望天收”,教育学生更不能“望天收”,施肥、除草、灌溉,间苗缺一不可,人勤地不懒,唯如此才可望“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