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们经常会听到努力就会有进步这样的言论。于是大家都会有一种感觉我努力就够了。所以大家埋头苦干,但是最后发现努力似乎完全没有用。
努力是需要正确的方法和方向的,如果方法和方向都错了,这样的努力就是浪费时间。
02
我今天教班上的孩子做应用题。我们的应用题需要孩子先去画思考图,然后写算式,之后用直式(或者叫竖式)进行计算,最后填写答案。在这个部分我知道很多孩子会出问题,因为在学习横式和直式计算的时候,孩子经常直式算得非常正确,但要把直式上的数字再搬去横式上就错漏百出。请看下面的图,这就是学生常常发生的错误。
右边的直式其实是一种简单的帮助我们计算的工具,这些孩子用完工具就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去写左边横式的答案。而应用题是需要运用这些计算方法的。
因为在学习前面的内容时,学生犯了很多这类错误。所以我在教他们应用题的时候特意教孩子要注意做题的步骤,因为很多孩子不注意步骤就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样很容易出现上面提到的错误。
做应用题的第一步是审题。
第二步是根据题目的意思画思考图。
第三步是写算式。
第四步是用直式计算出答案。
最后一步是根据直式写答案。
学习较弱的孩子一般第一步就开始出问题,学习中等的孩子写了算式之后就会在计算上面出问题。而学习较好的孩子就会按部就班,认真做好每个步骤。
学习能力较弱的孩子并不一定是笨孩子,他们的问题都出在学习方法上。纵使这部分孩子在资质上比不上那些优等生,但如果他们用对方法,绝对有成为优等生的可能。
03
今天上课的时候,我先教了大家做应用题的步骤,然后我带着全班一起读题。
这道应用题是这样的:
弟弟、哥哥和各有玻璃球17个,请问弟弟、哥哥和姐姐一共有多少个玻璃球?
这道题对于大部分大陆小学生来说不是什么难题。但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说,是有一个难点的。因为大部分学生是二语学生。所谓二语学生就是他们的母语不是普通话。这些学生并不理解“各”这个字的意思。所以我开始提问学生这个字的意思。很多孩子都很积极地举手想要回答问题。当然还有一部分眼神游离的孩子一定是不知道的。
我特意问了那些眼神游离的孩子,果然不知道。就在这个时候,我发现我们班有位叫小朗的同学已经开始画思考图了。我知道她一定不明白“各”的意思,但她又着急画思考图了。
所以我开始提问她,果然她并不知道。但我也没有说什么,只是提醒她,老师在白板上写的步骤必须按照顺序依次做下去。你第一步还没有做好哦!所以请不要做第二步画思考图。
于是,这孩子开始停下来听我讲。全班一起画好思考图之后,我就开始请同学一起写算式了。其实思考图画好之后,孩子心中都知道该怎么写算式了。
为了防止小朗不认真听讲,我就请她口头说一说算式。结果小朗同学说:“七加七等于十四,然后一加一再加一,最后算答案。”小朗的回答其实是17+17的计算步骤,而不是这个题目的算式。显然,小朗又没有跟着步骤去做。我知道如果让她留在座位上做,她一定又把各种步骤糅合在一起,然后也听不进老师的讲解。
于是我请她到白板去把这一题完成。结果她很准确地用直式算出了17+17+17的答案,但是旁边的横式她完全不知所云,只是抄了两遍答案。
小朗回到座位上我开始提醒同学,做应用题写算式的重要作用,写算式其实是理解题意解答题意的过程,至关重要。而这个孩子显然不明白这个过程的重要性,急于求出答案。她关注的只是计算的细节,解题的过程是被她完全忽略的。
这样的做题方法是一种本末倒置。如果遇到容易的题目,可能这样不注重过程的方法还能应付。但只要题目稍微一复杂,这类孩子就懒得读题,把题目中的数字做简单的加减,最后的答案自然就错了。
04
这类孩子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是一味地追求答案。最后我已经开始讲下面的内容,这孩子还在继续孜孜不倦地把这一题的答案抄下来。她又错过了最需要听讲的部分。这个孩子似乎很努力,可是抄了答案并不代表自己会了,只是让自己放心,我有答案。那么下次呢?题目一换,答案还是不会自动出现的。
以前常常听到有人抱怨题海战术。题海战术对有些孩子来说的确无效,因为这类孩子只追求答案,根本不追求过程,每一次做题就好像一种博弈,猜对了就开心,猜错了就觉得自己努力得不够,然后继续沿用错误的方法继续猜答案,最终就算做了一千题一万题,跟他做了一题的效果还是一样的。
其实题海战术的目的是提高孩子的熟练度,是在你理解的前提下不断提高熟练度,让你在运用知识时变成一种自然的条件反射。练习不是为了做题而做题。如果你的练习只是为了一个量,为了让自己看到本子上写满了字就够了。那么不必了,因为拼量不拼质,最后都只是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