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时候起,父母就会通过各种方式苦口婆心地教导我们要学会“分享”:邻居小伙伴来家里串门时要拿出刚买的新玩具一起玩;探亲带回来的特产要带到学校分给班上的同学一起吃;学习上获得新见解时要积极找同学一起探讨......于是,我们谨记父母的谆谆教诲,尽管有时心不甘情不愿,但还是努力地让自己成为一个“乐于分享”的人。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不经意间对“分享”会流露出厌恶的情感,出于礼貌我们会委婉地拒绝或是寻找借口推脱,以此给自己内心带来慰藉。
拒绝分享的背后,反映着一个人的占有欲和好胜心。
所谓占有欲,即对自己喜爱的东西很珍惜,不允许他人接触。追溯到远古时期,部落族群间往来稍有不慎便会带来矛盾引发斗争,古人敏感的领地意识体现着极强的占有欲。现代人通过不同途径获得属于自己的东西,可能是具体的事物也可能是抽象的思想。当发现自己拥有而他人没有的独特之物时,“占有欲”会引导我们将其小心地珍藏起来据为己用,给予其最好的保护而不让外人接触。这时候提及“分享”,会给拥有者带来巨大的危机感,最终是否选择分享取决于拥有者对于东西价值的判断。
“占有”了只属于自己的东西,我们会产生自我认同甚至觉得高人一等,随之而来的好胜心会驱使我们将注意力进一步集中在自我身上。我们担心自己辛苦发掘出来的东西因为“分享”被别人轻易掌握;我们担心本来专属于自己的东西因为“分享”尽人皆知。最根本的,我们害怕自己会被身边的人超越。于是,某些时候在“无偿分享”和“果断拒绝”之间,我们的选择是后者。
然而,无论是“占有欲”还是“好胜心”,拒绝分享或多或少都会阻碍着我们个人能力的提升。更多时候,“分享”应该被看作是一件有价值的事情。
因为分享,我们获得快乐的同时与他人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而更加亲密;因为分享,我们强迫自己认真思考精心准备分享的内容,过程中大脑会变得更加灵活;因为分享,我们获得了来自他人的反馈,思想在这一刻碰撞,新的观点在脑海中迸发,我们会发现,比起把“宝贝”藏着掖着,分享能让其创造更大的价值;因为分享,我们获得了他人的认同,提升了自己的价值,我们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还会惊讶地发现,在自己身边原来有这么多跟自己兴趣爱好相投的有趣人类。
互联网时代催生的一系列事物进一步向我们展示了“分享”的价值:从线上各行业知识分享的微信在线课,到线下新世相轰轰烈烈的“丢书大作战”;从手机端微信读书“买一赠一”活动,到跨年领跑收视率的演讲。如今知识的分享俨然已成为一种社会的潮流,人人都可以分享,人人都愿意分享。知识不再变得昂贵,互联网使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法变得多样化,没有你学不到,只有你想不到。
我们需要的依旧是学会与他人分享,同时,以理性的眼光看待他人的分享。
关于“分享”,以上是我想跟你分享的一些事儿,欢迎跟我分享你的看法和观点~